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31日23点35分,上海外滩发生大规模拥挤踩踏事故。当民众迫切想知道具体伤亡位置和伤亡人数等一系列详细信息时,相信每一位纸媒主编都会感到焦躁不安。逼近零点,是主编迫在眉睫的签版时间,在这个时间点碰上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仅仅依靠纸媒来进行大篇幅新闻报道,在时效上已经来不及了。在me-media逐渐向we-media转变的年代,媒体王国的格局正悄然风起云变,媒体竞争也空前激烈。作为国内公共信息重要传播平台的微博和微信,正发挥着强大的媒介功能。社交媒体开放性、无中心化的新闻生产方式,奠定了其“新公共领域”的特征。但时尚化、商业化、快餐化以及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症候,几乎所有的文化产品包括新闻,都无可避免地在媚俗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在无社交不媒体,无媒体不社交的现实境遇下,如何让新闻返璞归真,始终坚持新闻理想,是所有传媒人都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依循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的新闻生产理论,从社会学视角展开讨论,分析微新闻生产的现状,试图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微新闻如何生产?微新闻生产所建构的事实是否有利于公共空间发展?论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微新闻生产的背景入手,阐述了媒体融合下微新闻的概念和意涵。第二部分对微新闻生产和传统媒体新闻生产进行对比。依循谁来生产、为谁生产、谁主导生产,从主体、受众、流程等几个生产环节入手,分析微新闻生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微新闻生产的形式。主要选取了2014年发生的代表性微博和微信新闻事件,对公众、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生产方式进行案例分析。第四部分着重分析微新闻的内容和选题。分析主流媒体的微新闻生产议题,探讨微新闻生产的新闻价值以及如何建立理性公共空间。最后,分析微新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微新闻生产环境和传统新闻生产环境有很大不同,传统媒体在微新闻中的创新报道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养,加强传统媒体的主流引导作用,最终促进新闻理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