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杂志》(商务印书馆创办)创刊于1909年2月,到1948年12月终刊,是我国近代历时最长的教育期刊。它既是中国近代教育艰难曲折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者,也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发挥了作为专业期刊特有的功能和影响。《教育杂志》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关于中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对当时乃至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教育杂志》中关于二三十年代中学课程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梳理,从而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希望能够对今天的课程改革有所帮助。民国时期的中学课程改革有五次,在《教育杂志》中有过详细讨论的是1922年新学制下的课程改革(也叫新课程改革)和关于1932年正式课程标准修订的问题。当时专家们对这两次的课程标准、中学应设的学科、课程表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把重点放在了减轻学生负担、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动性的发挥、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育学科在课程改革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上。纵观《教育杂志》中对这两次课程改革研究,会得出对当今课程改革有益的启示。在进行课程改革研究时要注意调动课程专家研究的积极性并且广泛采纳专家的意见;对科目的教学时数要进行合理分配;注重课程理论研究与实验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中学教师的培训。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从《教育杂志》中有关二三十年代的中学课程改革研究入手,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分三部分对《教育杂志》中关于中学课程改革研究的内容及表现出来的特点、对当今的现实启示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