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化影像”到“个人化传播”——基于个人化影像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04752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网络和数码相机的普及,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摄影影像在国内悄然兴起,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种“个人化影像”开始凸显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作为新媒体(主要是WEB2.0)上新人类(主要是“80后”)的一种新的摄影艺术形式、传播符号、文化现象,个人化影像有其独特的成因和时代意义:从摄影艺术形式的角度而言,个人化影像是对传统摄影技法的继承和颠覆,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从传播角度而言,个人化影像是对现实空间的情感式的主观反映,并且从某些程度上体现了传播渠道最前沿的融合特性;从文化角度而言,个人化影像更是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的对传统“话语权”的“争夺”。 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糅合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符号学等不同视角,深入“个人化影像”本体及其扩展层面,对拍摄“个人化影像”这种行为,对搿个人化影像”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这种传播符号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 就目前我国社会而言,以“80后”青年为代表的新的社会群体已经出现并逐步融入主流社会群体;与此同时,新的媒介也在不断涌现,各种媒介的融合已经逐步加快脚步,无论是传统和现代还是技术与思维,都在不断的进行继承、颠覆、消解、融合.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人化影像作为其中的一张“试纸”,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依靠这些启示,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其背后的创作者们一即将成为主流社会群体一部分的“80后”青年;甚至,它还暗示出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个人化传播时代的到来.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2008届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熊欣,熊欣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师从罗忠鎔教授学习作曲技法与作曲技术理论,其学位论文的题目是《谭小麟艺术歌曲分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