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更加的迅速和便捷。当企业出现产品伤害危机后,每个消费者都可能成为企业及品牌负面信息的传播者,这不仅会对企业的品牌和声誉造成破坏,还有可能降低社会大众对品牌的评价程度,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较于企业品牌,区域性品牌具有公共品牌的特性,区域内的企业都可以采用。这也给区域品牌带来一些隐藏的危险,因为难免会有“害群之马”,单个企业的负面问题会对整个区域品牌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区域内其他企业造成危机的负面溢出,从而使整个区域品牌陷入负面危机。所以,相较于企业品牌出现的产品伤害危机,区域品牌产品伤害危机会引发更多连锁的负面问题,区域品牌形象受损关系到区域内每个企业的声誉和形象,更多的消费者会受到危机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区域企业更需谨慎对待受损消费者的补救问题,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挽回消费者的信心,以防区域品牌产品伤害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对于不同的补救情景,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策略,才能有效的减少企业的损失,挽回消费者的信心。由于区域品牌的发展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的特性,也就导致了区域品牌与区域内的消费者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区域内消费者从小生活在区域品牌所在城市,所以空间距离更近。根据解释水平理论,区域内的消费者更倾向采用低解释水平进行表征;相反,区域外的消费者更倾向采用高解释水平进行心理表征。由于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消费者对危机存在不同的心理认知,企业应采取针对性的补救策略,以达到最优的补救效果。本文结合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两类能有效解决区域品牌产品伤害危机后给消费者造成资源交换不平衡问题的两种补救策略:一类是增加消费者“入”的增益型补救策略;另一类是减少消费者“出”的减损型的补救策略。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即面对不同空间距离下的消费者,即,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消费者,区域品牌企业采取增益型还是减损型补救策略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更高。最后,由于产品伤害危机会给消费者造成不同利益上的损害,本文也研究了不同利益剥夺感条件下,针对不同空间距离下消费者的补救策略问题。为了研究空间距离和利益剥夺感在区域品牌补救策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中的作用,本文把实验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并结合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多因素方差等分析方法,并得到了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在区域品牌发生产品伤害危机后,企业采取增益型和减损型的补救策略都可以显著的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第二,当利益剥夺感较低时,对于近空间距离下的消费者(即区域内的消费者),区域性品牌企业采取增益型补救策略后,相对于减损型补救策略,消费者购买意愿更高;而对于远空间距离下的消费者(即区域外的消费者),区域性品牌企业采取减损型的补救策略后,相对于增益型补救策略,消费者购买意愿更高。然而,当利益剥夺感高时,无论空间距离的远近,采取减损型补救策略相对增益型补救策略,消费者会有更强的购买意愿。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增益型和减损型两类补救策略对于改善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合解释水平理论揭示了针对不同空间距离下,不同补救策略能够改善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机制;同时,给予区域性品牌企业关于不同补救情景下补救策略问题一些建议,丰富了区域性品牌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同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采取情景模拟实验的研究方法,被试者可能曾经经历过产品伤害危机,存在对产品伤害危机不同的主观印象和态度,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另外,数据的收集是通过消费者自我报告的形式收集,而非客观的标准,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测量可能出现偏差,从而削弱了数据的可靠程度。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将实验客观标准和被试者自我报告两种形式进行结合,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