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导致手足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聚乙二醇化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PLD)是外层为聚乙二醇化修饰的双脂质层,中心为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分子水性核心的化疗药物。相较于传统蒽环类药物DOX,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但其引起的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发生率随着剂量的增加明显增加,目前的论点主要为局部药物积累、皮肤炎性反应等几个方面,尚无相关的系统性实验支持。为此我们通过HFS大鼠模型,探讨PLD引起HFS的机制,为临床上预防及治疗HFS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动物为健康雌性SD(Sprague Dawley,SD)大鼠,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PLD)、对照组(5%葡萄糖注射液)。所有大鼠均采集静脉血并采集后爪掌部照片,建立HFS模型(PLD或5%葡萄糖注射液经尾静脉注射,7mg/kg,每3天给予1次,共10天,每只大鼠累计给药量28mg/kg);10天后再次采血、采集照片并评判HFS分度,对样本血行4-羟基-苯磺酸定量检测;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CD31、CD34、F8)染色观察大鼠后爪皮肤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大鼠后爪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孔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器结构改变;采用Evans Blue法定量测定大鼠后爪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定量检测皮肤局部药物。结果:1.PLD组SD大鼠3度/非3度HFS的发生率各为50%,对照组无HFS发生。2.靶向代谢组学检测:静脉给予PLD后,发生3度/非3度HFS的两组大鼠给药前外周循环4-羟基-苯磺酸含量对比P=0.907>0.1,无统计学差异;给药后两组间对比P=0.008<0.01,具有显著意义;同组大鼠用药前后4-羟基-苯磺酸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3.实验组大鼠相较于对照组大鼠,后爪皮肤出现角质层分离、表皮层变薄、基底层细胞肿胀;真皮层疏松水肿、真皮内血管扩张,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壁变薄,内皮细胞数量减少;CD31、CD34及F8分布更少。4.扫描电子显微镜示:实验组大鼠相较于对照组大鼠,后爪皮肤出现毛细血管内皮紧密连接打开、基底膜微孔开放、基膜分离、周围水肿等现象;内皮细胞轻度核固缩;透射电子显微镜示:实验组大鼠相较于对照组大鼠,后爪皮肤出现毛细血管基底膜微孔开放。5.EVB检测:实验组大鼠相较于对照组大鼠,后爪皮肤微血管渗漏更严重,两组大鼠后爪药物渗漏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6.局部药物检测:实验组大鼠后爪皮肤多柔比星蓄积,对照组未检测到任何药物。结论:1.我们能够成功建立PLD诱导HFS的SD大鼠模型。2.PLD诱导HFS发生的可能机制为:PLD能够造成SD大鼠后爪掌侧皮肤组织毛细血管壁的损伤,渗透性增加,PLD渗出增加,多柔比星在皮肤组织蓄积,损伤表皮,从而造成HFS的发生。3.从代谢组学观察,HFS的发生可能与4-羟基-苯磺酸的缺乏有关。
其他文献
KCNQ基因编码的Kv7型钾离子通道,在神经、心血管系统分布广泛,QO-83是一个对Kv7通道有很强开放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开发成治疗癫痫、疼痛等的药物。本课题重点观察QO-83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时对心血管系统可能的影响。目的:观察QO-83对大鼠和犬血压、心率的影响,分析对离体血管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SD大鼠随机分成5组,腹腔注射分别给予溶媒、QO-83化合物四个剂量0.25
目的:研究热聚合丙烯酸树脂经一定浓度的有机硅季铵盐浸泡处理后,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的影响。通过冷热循环实验,检验抑制作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材料a.制作试件常规加热聚合法制备10mm*10mm*1.0mm大小的热聚合丙烯酸树脂试件174片。使用水砂纸在流水下依次从200目、400目、600目逐级打磨试件六个面,沿同一方向,每个面打磨50次,超声振荡清洗20min,然后将试件
第一部分无内毒素SINE RNA的制备目的:基因工程RNA是研究基因表达的关键工具,但使用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制备的RNA会受到内毒素污染的限制。因此,本研究探讨了一种从基因工程RNA中去除内毒素并保持较高RNA产量的技术方法。方法:将含有小鼠基因组短串联散布核元件(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SINE)B1元件的质粒转化BL21 DE3大肠杆菌,然后从RN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指的是除酒精及其他明确的损伤肝脏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过度脂肪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流行病学显示NAFLD的全球患病率为25%左右,截至2018年,NAFLD在我国的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随着多药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及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结核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1]。利福喷丁(Rifapentine,RPT)是脂溶性长效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其体外抗结核杆菌作用比利福平强2-10倍,尤其对生长期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杀菌作用更强[2]。但利福喷丁难溶于水,对光敏感,稳定性差,且目前临床上多为口服的RPT
常规的癌症化疗干预易导致药物分子的全身分布,进而对人体正常组织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可将药物分子特异性的递送至肿瘤部位,减少药物分子在正常组织器官中的泄露,降低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肿瘤微环境(TEM)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良好且复杂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在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在正常组
目的: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出现后呈大幅增长趋势,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CREC)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确定CREC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
氨磺必利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以阳性症状或阴性症状为主的急性或慢性精神分裂症。其溶解度低,几乎不溶于水,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属于BCS II类药物。本课题旨在使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改善氨磺必利的低溶解度,在此基础上,制备一种拥有良好崩解性能的口崩片,并对其进行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考察。第一部分氨磺必利固体分散体的制备目的:筛选出合适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与用量,制备无定型固体分散体改善氨
药物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其生物利用度,最终取决于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是在全身循环中达到所需药物浓度以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水溶性差,目前有超过90%的亲脂性候选药物无法上市,因此本试验选择了四种水溶性差的药物:吲哚美辛、布洛芬、核黄素、茶碱作为模型药物,以精氨酸、葡甲胺、烟酰胺、尿素、甘氨酸、水杨酸钠为助溶剂。通过相溶解度研究了每一种助溶剂对每一种药物的助溶作用,筛选出对模型药物助
第一部分Glytrexate的溶解度、稳定性、药动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Glytrexate在不同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为后续各项研究中样品储备液的配制奠定了基础。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溶剂,Glytrexate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最高,其次是甲醇。之后开发并验证了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串联质谱方法(LC-MS/MS),用于研究Glytrexate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