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与重构—空间视角下《喜福会》中的种族政治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369426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其处女作小说《喜福会》是谭恩美的代表作,且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热点。小说揭示了两辈华裔移民在美国所面临的母女冲突,种族隔离,文化冲突,身份迷茫,种族事实变化等问题。她们所面临的困境根植于其非社会主流种族形态,种族关系蕴含了深刻的政治内涵,并通过空间关系得以建构。本文拟从空间视角探究小说中的种族关系及其变化,指出小说中存在种族空间政治,其种族问题实则为一种空间问题。论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释空间关系及其与种族研究的联系,揭示从空间视角研究种族问题的合理性及意义。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概念,还表征多种含义:政治、身份、种族、性别、阶级等,而种族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与权利关系密切相关。福柯关于空间与权力规训机制关系的阐述,列菲弗尔对空间政治性,社会性的揭示都为研究种族与空间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苏贾所提出的无所不容的第三空间也为种族空间二元对立提供了第三种选择。第二章探究白人通过空间规训机制对华裔所实施的种族隔离。小说中时间跨度大致为1940s-1980s,期间伴随着多重社会及政治意识形态变革。母辈在1940s到达美国时其种族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因社会转型尚未完成,她们不可避免的必须继续面对严重的种族隔离。空间关系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状态,母辈通过物理以及社会空间被隔离出主流社会。并且,白人规训机制限制华裔尤其是女儿辈心理空间,使她们接受其意识形态。空间被用作白人维持特权及实现对华裔统治的工具。第三章介绍了1940s-1980s美国及世界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变化及其在小说中的反映,揭示社会关系结构和种族事实的新构成,为空间关系随政治意识形态的改变做下铺垫。期间中国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华裔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包容性提升、美国国内少数族裔民权运动的发展等都使母女两代人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权利。第四章探析空间密码变化及第三空间种族关系重构和华裔真实自我的实现。随着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改变,到1980s左右女儿辈之时,种族空间二元对立被解构,新的空间秩序得以重构。母女两辈人的物理和社会空间都得以扩展,女儿们打破了白人心理空间限制。她们最终在以差异性和包容性为主要特点的第三空间中重构了种族关系,寻求到自我的重新定义。文化多元性,双重认同无主宰,合并非同化是第三空间种族关系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所有多种族社会种族关系发展的趋势。《喜福会》中的种族关系结构通过空间分布得以实现,并随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的变化而改变,其发展的最终目的并非从一种二元对立到另一种二元对立,而是在第三空间中重构空间正义。从空间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对于理解其社会以及政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文学是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特殊的性质与作用目的,幼儿文学对幼儿的身形成长将造成一定特殊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故事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
20世纪70年代,福勒等语言学家提出了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主要目的在于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探索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作为现代语言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新分支,批评语篇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