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基硅氧烷常被加工成硅油、硅胶、硅烷耦合剂及硅树脂等,广泛添加于工业品、个人护理品之中。由于部分甲基硅氧烷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等,对生物体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随着工业的发展,甲基硅氧烷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逐年增长,其在水体、土壤、空气和生物体中均被广泛发现。但目前环境介质中甲基硅氧烷污染的信息还十分有限,尤其是生物富集以及生物体内组织分配等的研究鲜见。这严重制约了甲基硅氧烷的环境行为及其环境风险的科学认识,不利于甲基硅氧烷环境风险的管理。因此,本文选取合肥市区灰尘、巢湖及入湖河流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一典型区域甲基硅氧烷的多介质污染特征,分析可能的来源;研究甲基硅氧烷在巢湖水生生物体的累积特征和组织分布规律,以及甲基硅氧烷在巢湖水生食物网的迁移行为,评估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该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甲基硅氧烷的环境生物地化行为与风险性,以期为区域甲基硅氧烷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了合肥市道路灰尘中甲基硅氧烷污染特征、可能来源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道路灰尘中13种甲基硅氧烷的总含量为188-1102 ng/g。D5和L11是灰尘中最主要的甲基硅氧烷类污染物。污染来源分析表明,灰尘中甲基硅氧烷可能主要来源于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磨损时甲基硅氧烷的释放以及工业制品和个人护理品等产品中添加的甲基硅氧烷的排放。健康风险研究表明,本区域中13种甲基硅氧烷的人体日均摄入量远低于安全界值,人体健康风险小。分析了巢湖及入湖河流沉积物中甲基硅氧烷的污染特性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中13种甲基硅氧烷的总含量为89.4ng/g-510ng/g,入湖河流沉积物中其总含量为223 ng/g-3637 ng/g。河流沉积物中甲基硅氧烷的含量远高于巢湖。入湖河流和巢湖沉积物中甲基硅氧烷的组成特征相似,均以D5和L11为主要组份。污染来源分析表明,巢湖及入湖河流中甲基硅氧烷主要来源于工业品中使用的甲基硅氧烷的排放。基于风险商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D4、D5和D6三种环状甲基硅氧烷基本不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了巢湖水生生物体中甲基硅氧烷的累积。结果表明,D3、D4、D5和D6四种环状甲基硅氧烷在水生生物体中均检出,4种甲基硅氧烷的总浓度平均为243 ng/glw,其中D6浓度占比最高,D4占比最低。本研究中,鱼体甲基硅氧烷浓度与其体长/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食性的鱼肌肉中甲基硅氧烷的含量存在差异,D3、D4在肉食性鱼肌肉中含量较高,D5在草食性鱼肌肉中含量较高,D6则在杂食性鱼肌肉中含量较高。此外,D3的生物体/沉积物富集因子(BSAF)表明其倾向于在沉积物中富集,D4、D5和D6的生物体/沉积物富集因子均大于1.7,表明其倾向于在生物体中富集。分析了 4种典型鱼类甲基硅氧烷的组织分布,整体上,其D3、D5和D6在肝脏部位浓度最高,D4在肌肉部位浓度最高。鲤鱼中4种环状甲基硅氧烷的肝蓄积率为0.42,其它3种鱼中甲基硅氧烷的肝蓄积率为0.59-0.71。巢湖水生食物网中,甲基硅氧烷的营养级放大因子(TMF)为0.86-3.01,其中D3的TMF值大于1。这表明D3可能存在营养级放大效应。基于鱼体内甲基硅氧烷含量评价了人体食用鱼肉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巢湖鱼体内甲基硅氧烷无明显的人体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