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状Bi2O3/TiO2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j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人们生活已经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人们日常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如被子、衣服、鞋子、家具等几乎都来自于工厂的生产;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污水处理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污染的产生,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工业的发展以及污染的加重导致全球的水资源短缺,数百万人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有机物的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寻找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环保无污染的催化剂是目前解决污水问题的一大方向。由于二氧化钛优异的物化性质如化学稳定性、无毒、成本低等特点,使得它成为研究的热点材料。但是二氧化钛也有很明显的缺点,带隙为(3.2eV),对于可见光的利用率极低,这使得它不能成为在自然光下可以大量使用的光催化剂。因此,寻找一种可以在自然光下降解污染物的光催化剂成为了重要任务。氧化铋是一种无毒且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材料,由于其带隙较窄(2.5eV~2.85eV),使其在可见光下有催化作用,因此成为了光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其缺点是共有六种晶型且在制备过程中极易发生相转变,其中β相为室温亚稳相,α相为低温稳定相,β相常常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构建两种半导体的表面异质结是提升二氧化钛催化剂催化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论文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花状Bi2O3/TiO2纳米颗粒,探究了掺杂比以及温度对其晶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TEM、BET、Uv-vis和XPS等表征手法,从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吸光特性和表面化学状态入手,对样品催化性能改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内容如下:
  (1)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花状TiO2单体以及纳米花状β-Bi2O3/TiO2复合物,通过改变五水合硝酸铋的加入量,来研究不同Bi/Ti摩尔比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Bi2O3后的TiO2降解罗丹明B的效果由原来的61.2%提升至99.6%,可以看出有明显的效果提升;当复合物中Bi/Ti的摩尔比为2.1%时光催化效果最好;通过XRD表征没有发现Bi2O3的特征峰,这可能是由于掺杂量过小或晶粒尺寸过细造成的,主峰没有发生偏移,说明TiO2没有发生畸变;通过紫外漫反射的表征发现吸收边缘并没有明显变化,这是由于Bi的尺寸没有Ti的尺寸大,Bi元素未能进入TiO2的晶格内替代Ti原子,所以二氧化钛并没有发生晶格畸变,这与XRD的结果相一致;通过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发现这种材料成花瓣状球体,且花瓣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透射电镜图发现了一些直径约为2~3nm不等的黑色圆形,且其晶格条纹符合β相氧化铋的特征,故可以认为是氧化铋纳米颗粒附着于TiO2表面;Bi2O3的掺入增加了TiO2的比表面积,这是由于氧化铋在结晶过程中,其前驱体会分解生成NO以及O2,使得二氧化钛在结晶过程中变得疏松;PL光致发光证明了掺杂后的样品,其分离效率加强,证明有异质结的存在,与光催化实验结果一致。当Bi/Ti摩尔比为2.1%时得到的复合物光催化效率最高。
  (2)采用溶剂热法制备Bi2O3/TiO2复合物,通过改变煅烧温度,来研究不同煅烧温度对样品的形貌晶型以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450℃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通过XRD发现掺杂氧化铋会抑制锐钛矿相二氧化钛的转变;通过XPS发现,当温度超过450℃时,复合物内的氧化铋会生成极少量的单质铋,单质铋的存在可能会形成捕获中心,加快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从而加快了光催化的活性,这与光催化实验的结果相吻合。通过SEM以及TEM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瓣厚度随之增加,证明了结晶度的增加,这与XRD的结论相吻合;在透射电镜图中发现了α-Bi2O3的存在,推测温度超过450℃时,β相会朝着α相氧化铋发生转变。温度的升高减小了比表面积,使得其光催化活性降低,这与光催化实验相符。随着温度的升高,其PL强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的结晶度逐渐升高并趋于完美,分离效率升高,而超过一定温度后会有相变的趋势,导致其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下降,这与光催化实验结果相一致。当煅烧温度为450摄氏度时得到的复合物光催化效率最高。
其他文献
甲醛具有独特的粘合特性被广泛用于各类家具与装修材料中,这些板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持续不断地释放出甲醛,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在众多降解甲醛的方法中,植物净化法可以持续性去除气态甲醛,经济环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利用。近年来人们研究植物降解甲醛特性时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降解效果不同,盆栽对甲醛的降解效果严重受到昼夜变化、温度和季节的影响。然而,研究表明盆栽植物的根部系统在夜间对气态甲醛仍具有稳定的降解效果,其土壤以及根部微生物都有利于气态甲醛的降解。所以本论文将从盆栽土壤中分离出甲醛降解菌,鉴定后对其降解特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不断地增长,化石燃料即将耗尽,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紧迫,人们对环境友好型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是利用微生物将任何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废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同时又能够处理废水的新型生物电化学装置,由于较低的输出电流和高成本,限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大规模的实际应用,而阴极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的缓慢动力学是影响MFCs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一种低成本、具有高催化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的抗生素被排放到废水,其残留会对生物、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芬顿技术和光催化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均相芬顿技术存在对pH要求高、铁离子回收困难等问题,因而非均相芬顿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应用由于H2O2利用率低、Fe3+还原为Fe2+速率慢等问题受到限制。而光催化技术面临太阳光利用率低、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复合等问题,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光催化-非均相芬顿耦合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当光照到半导体催化
过去几十年,基于有机芳杂环化合物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吡啶酮、吡唑啉酮和吡啶三唑等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结构多样性与光电特性,一直以来都是各领域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围绕含氮芳杂环化合物吡啶酮、吡唑啉酮和吡啶三唑类染料的设计合成、晶体结构、光谱学性能以及构效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设计合成了一例不对称的吡唑啉酮/吡啶酮类双杂环染料2,其在水相和有机溶剂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溶解性。由于该染料分子结构中具有多个N、O杂原子,
第四代绿色照明光源(W-LEDs)凭借着节能、环保(无铅汞污染)、高效稳定、寿命长、光色与色温可调等诸多优点,已渗透到家居与各行各业中。在众多白光LED器件中,LED芯片+光致发光荧光粉组合型器件拥有着显色指数高、量子效率高、稳定性高、低成本、组装简易等优势,在商用白光LED器件的实现方式中受到广泛的青睐与投资。白光LED器件的芯片选择与封装随荧光粉性能的改变而改变,荧光粉的性能决定着白光LED器件的上限,因此,制备出高性能的稀土离子激活的白光LED用荧光粉至关重要。如今,稀土离子掺杂的单基质荧光粉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传统能源需求越来越大,但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因此能源短缺问题成为科技发展的挡路石。寻找新能源已然成为现在研究热点之一。氢能,具有清洁、高效、无污染、可储存和易运输等优点,可作为缓解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众多制氢技术中,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现阶段研究热点之一。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中,光催化剂是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光催化剂的性能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制氢性能。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光催化剂因其稳定、无毒、无污染且易制备等优点而备受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其具有自身的缺陷
层状结构物质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建立普遍适用的层状结构统一数学模型具有挑战性,尤其是模型需要对任意多层不同物质的任意相邻层间界面的连续参数进行统一描述,且预先满足特定参数在各界面的连续性,并体现各层相互递推影响的特征。
  本文首先从地理、生物、环境、材料、化学和物理等自然和人工环境中不同领域列举了普遍存在的层状结构物质,说明了层状结构物质存在的广泛性;并发现了层状结构都客观存在层间界面上特定参数连续和各层依次递推影响的特点。然后引入Legendre多项式及其导数递推关系,成功创建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当前,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的生态安全进行研究和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而生态足迹法是生态安全评价的有效方法,其因核算方法可操作性强,指标数据易于收集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安全研究当中。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于中小尺度范围的研究缺乏针对性,使得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缺
多壁碳纳米管(MWCNT)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隙结构等优点在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离心分离、过滤方法难以将碳纳米管与水溶液分离,该技术难以得到广泛推广和工业化应用。为解决碳纳米管分离难问题,本课题提出利用磁性纳米粒子改性碳纳米管,并对磁性碳纳米管的性能表征、对水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及吸附机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到以下创新性研究结论:
  1、以工业级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为原材料,通过湿化学氧化法制备了不同程度表面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1O-MWCNT
兼备隔声功能的多孔吸声材料的研究是对传统声学材料的挑战,是新型降噪材料的研究热点和新思路,且吸声与隔声性能兼备的轻薄新型降噪材料将对减少建筑的承重,提高建筑的容积率具有很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而巨量废弃的铁尾矿砂造成土地占用和生态破坏严重等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找到再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本文创造性提出将铁尾矿砂的再资源化利用与微纳级多孔吸隔声材料研发相结合的构想,基于废弃铁尾矿砂微纳米化后再资源化和声学材料的吸声与隔声机理,首先通过实验反复探索,获得并掌握了将铁尾矿砂颗粒微纳化的有效方法和不同中位粒径的碾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