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寻求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化渊源,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寻儒家文化中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努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学校和家庭教育忽视心理健康问题;现代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情感等各种现实问题的压力;网络依赖;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道德困惑和信仰迷失等等。虽然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但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注重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今天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只有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现实社会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深层次地探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对大学生采取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策略。  传统儒家文化在塑造汉民族心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日益感受到研究儒家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儒家文化尽管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的提法,但其思想对中华民族心理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的精华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儒家文化强调心理健康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人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强调音乐在塑造情理和谐的人格过程中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消极的影响,这就提醒人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首先,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张扬个性。其次,注意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分。最后,引导学生采取科学的心理困扰应对方式等。  因此,要认真研究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尊重它对中国人心理的现实影响,又要看清时代对人们个性的新要求,做好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现代转化工作。
其他文献
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社会交往理论也是20世纪世界上最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题之一,也是目前国内理
在当今的澳大利亚,华人社团与犹太人社团是两个相当重要的群体。这两大社团大多数是从1945年以来移民澳洲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分析这两大社团的异同点--都有着散居中的母国情节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保障。在人类生活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的今天,由于传统化石燃料的有限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给
自2003年国家开展生态县试点工作以来,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了不同级别生态县(市、区)建设指标。截止2013年4月,我国国家级生态县共有45个,已获批的省级生态县400余个,生态县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布局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在县级层面上,依据生态文明理论,进行生态县建设,实现经济生态化、政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社会生态化
孔子“学”的思想被一些学者从现象学和跨文化等不同角度做过诠释,本文立足于《论语》试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道”为进路,以“学以致其道”为核心,阐述孔子“学”的思想。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维特根斯坦的后期理论对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究竟有什么启示和影响呢?布鲁尔认为可把维特根斯坦看作与迪尔凯姆、韦伯、默顿等人并驾齐驱的社会学先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