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在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后种植体周围三维方向的骨量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材料和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8例,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内提升术,窦底放PRF膜及骨粉后同期植入锥形锁柱种植体37枚。在种植术前、术后当天、术后6个月,分别对患者拍摄CBCT,用CS3DImaging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测量以下数据:(1)剩余牙槽骨高度RBH;(2)上颌窦宽度SW:种植体根尖处的宽度为SW1,距离牙槽嵴顶10mm处的宽度为SW2;(3)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4)上颌窦底提升高度SLH;(5)种植体根尖上方骨高度BHA;(6)上颌窦内移植物吸收高度GR。利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RBH、SW、IPL对术后6个月时SLH、GR的影响。
结果:
1、术后6个月,37枚种植体中有1枚失败,种植体存留率为97.3%。
2、术前RBH平均2.75±0.67mm;SW1平均12.08±2.48mm,SW2平均15.87±2.92mm;术后即刻IPL平均3.63±0.99mm。术后6个月种植位点RBH平均7.89±1.70mm,较术前增加5.14mm;而SLH、BHA分别从术后即刻的6.51±1.36mm和3.32±1.21mm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4.94±1.64mm和1.56±1.45mm。
3、不同术前RBH、SW及IPL组间术后6个月SLH及GR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运用于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上颌后牙区可获得较好的骨增量效果及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
2、术前剩余骨高度、上颌窦宽度及种植体突入窦内长度均不影响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提升骨高度及窦内移植物吸收高度。
研究在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后种植体周围三维方向的骨量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材料和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8例,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内提升术,窦底放PRF膜及骨粉后同期植入锥形锁柱种植体37枚。在种植术前、术后当天、术后6个月,分别对患者拍摄CBCT,用CS3DImaging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测量以下数据:(1)剩余牙槽骨高度RBH;(2)上颌窦宽度SW:种植体根尖处的宽度为SW1,距离牙槽嵴顶10mm处的宽度为SW2;(3)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IPL;(4)上颌窦底提升高度SLH;(5)种植体根尖上方骨高度BHA;(6)上颌窦内移植物吸收高度GR。利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RBH、SW、IPL对术后6个月时SLH、GR的影响。
结果:
1、术后6个月,37枚种植体中有1枚失败,种植体存留率为97.3%。
2、术前RBH平均2.75±0.67mm;SW1平均12.08±2.48mm,SW2平均15.87±2.92mm;术后即刻IPL平均3.63±0.99mm。术后6个月种植位点RBH平均7.89±1.70mm,较术前增加5.14mm;而SLH、BHA分别从术后即刻的6.51±1.36mm和3.32±1.21mm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4.94±1.64mm和1.56±1.45mm。
3、不同术前RBH、SW及IPL组间术后6个月SLH及GR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运用于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上颌后牙区可获得较好的骨增量效果及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
2、术前剩余骨高度、上颌窦宽度及种植体突入窦内长度均不影响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提升骨高度及窦内移植物吸收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