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对农业的持续有效投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措施。 农业的特殊地位并非是由其经济效益决定的,而主要是由其社会效益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尽管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农业生产者很少,但仍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丝毫未放松对农业的支持。通过对农业的大量财政投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9亿多人,农户达2亿多户,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绝不可能撇开农村发展、农业稳定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仅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长期存在着效率不高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投入的总量较少,导致效率提高较难;另一方面是由于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不合理,导致投入效果较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全面分析,特别是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财政农业投入力度、投入结构、投入效益进行分析,借鉴国外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优化路径,以提升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效率。其基本内容有: 一、阐述了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农业是具有广泛外部性的产业,强调农业的发展特别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财政投入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第一个倡导经济增长的人,认为资本积累与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主张政府优先对农业的投入;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s)乘数理论说明国民收入增加值是投资额的倍数,强调政府投入对促进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的重要贡献;“汉森—萨缪尔森”(Alvin Hansen,Paula Samuelson)模型反映了投资与经济波动的内在关系,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的共同作用;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认为政府对农民的投资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现代工业部门。但农业又是经济效益不显著、比较利益偏低、风险性较大的产业,这就决定了农业是需要政府给予特别支持的产业。 摘要-.~~~.~.~.,~.~.~~~.-~~~~~.~~~.~~~~~~.~~~~~.~~~~..晌~. 二、揭示了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演变过程,归纳了现行财政农业投入的主要政策,分析了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缺陷。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与政府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本研究首次根据财政职能和农业财政政策的特点将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分为生产性投入政策、公共性投入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投入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并对每一政策的实施内容进行了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行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缺陷。 三、计算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规模、力度和投入结构,结果表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投入力度较弱;投入结构中,生产性、事业性投入比重较大,公共性投入比重较小,尤其是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四、从理论和实证结合上分析了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功能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表明:财政农业投入规模对农业GDP增长有较明显促进作用;结构效益中,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效果最显著,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对农村救济的投入,经济效益不显著;功能效益方面,采用财政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指标分析,结果为财政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作用不明显。社会效益方面,选取农村脱贫、农民就业、国家粮食安全为分析对象,发现财政投入对扶贫和促进农民就业的社会效益显著,对增加粮食产量和粮食供给量效果不明显。生态效益方面,选取财政对生态建设投入的主要项目作为分析对象,发现1998年之后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增加对造林、退耕还林等项目的投入,效果日益显现出来;但由于灾害过于频繁、部分生态建设项目稳固性较差及其他原因,财政投入对治理水土流失的功效较差。 五、基于上述研究,借鉴国外财政农业投入政策运用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需以提高农民收益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农业竞争力为目标,逐步扩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提高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尽快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和地方财政农业积累投入机制;用好场叮O农业规则,优化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建立财政农业投入的后评价制度,促进财政农业投入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