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寄养与集中供养孤残儿童的社会化——对6组12名孤残儿童个案的剖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fish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实证性研究,通过对个案的实地参与观察及访谈所得的资料,以社会化的视角考察和剖析家庭寄养与集中供养孤残儿童社会化环境和社会化结果的差异。 第一部分:简述了研究问题的背景;评述了相关研究状况;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阐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两类孤残儿童差异性社会化环境进行比较,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环境三方面分析了社会化环境的差异和主体对社会化环境的认识差异。比较发现,家庭寄养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上优于集中供养儿童,而在同辈群体环境上差于集中供养儿童。 第三部分,分析两类孤残儿童社会化结果的差异,主要对两类儿童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生活目标、人际交往、自我认识五个方面进行比较。比较发现,家庭寄养儿童在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目标、同学关系、自我认识上与集中供养儿童存在较大差别。 第四部分,归纳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基于基本结论,讨论了孤残儿童社会化环境与其社会化结果之间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改善孤残儿童社会化环境、孤残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及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社会化的重点内容等问题。
其他文献
本节知识紧紧围绕“世界屋脊”这个中心,讲述了青藏高原的地形、气候、资源等问题,共有四个特征,地势高、气候寒冷、面积大、资源丰富。其中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重
期刊
传统性别文化不但塑造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模式,还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按照“女性气质”的规范模式:女性适合稳定的、风险小和压力小的职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各类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的特点,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