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变化机制及动态测量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商务旅行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商务旅行的主体,商务旅行者的主观幸福感对商务旅行优化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商务旅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商务旅行者情感会产生一系列波动,进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为探究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变化的作用过程、真实再现其动态变化,本文针对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变化机制及动态测量进行研究,一方面对国内学术界情感动态性研究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为商务旅行的优化提供理论借鉴。  为展开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变化机制及动态测量方面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日重现法和实验法。通过文献研究对商务旅行者需求进行分析,引入旅游体验的理论对商务旅行者情感体验及形成模式进行分析,最后阐释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变化机制。运用日重现法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动态测量,要求实验样本将自己一日的活动如同电影一般分为不同片段记录下来,并对每个片段进行情感选择以及打分。通过对照实验,对商务旅行状态、存在商务旅行经历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不存在商务旅行经历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采用情感净效应值来代表主观幸福感的数值,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不同活动、地点以及交流对象的情境下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进而对三组实验样本不同情境、不同时段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商务旅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  (1)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变化机制涉及人、物、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当情感体验水平不低于期望水平时,产生的积极情感会转化为主观幸福感;(2)商务旅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抑制作用,主要源于消极情感的增加;(3)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会随着具体情境产生动态变化,人际要素是主观幸福感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4)商务旅行者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呈现平缓式偏倒“V”形时段变化趋势;(5)商务旅行者“快乐”情感与“温暖友好”情感呈现波动式下降变化趋势,“自得其乐”情感与“疲劳”情感呈现波动式上升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试从《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结构入手,深入分析归纳其特点,以更加全面的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为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叙事结构;双线;呼应;详略得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一、前言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共有357 句,17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大观园中,最有佛缘的两个女子,一是妙玉,二便是惜春。但是从结局上看“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的惜春怕是才唯一从佛终老的人,可是让人叹惋又不解的是“缁衣顿改昔年妆”便是真正的皈依佛门了么?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是曹公初次对惜春的评价,没有黛玉的精
0摘 要:苏轼与李清照同为宋朝词坛上的明星人物,在中国词作史上,苏轼开创了一条“自成一家”的创作道路,李清照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别是一家”的创作风格,所以本文就对苏轼与李清照的创作异同来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宋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词”这种文体自五代十国时期兴起以来,始终不能与处于
本文讨论、说明了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内容、方法等。
摘 要:曹植作为建安时代的文学大家,诗歌风格由前期的慷慨激昂、建功立业转变为后期的幽怨哀婉,与其由贵公子转为阶下囚密切相关。诗歌类型分为抒发愤懑、怨妇诗、述志诗、游仙诗四类,都体现了兼具阳刚和柔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曹植;建安风骨;魏晋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的文学
摘 要:日治时期下的爱国诗人尹东柱写过许多动人心魄的诗歌散文,《序诗》与《数星星的夜晚》皆是韩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而遗作《容易写成的诗》是对其一生最好的概括,尹东柱在其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自己的惭愧之情。通过对《容易写成的诗》文本分析,可以斟酌出更好的译本以及对尹东柱的惭愧意识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容易写成的诗》;尹东柱;惭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因渴望蓝眼睛而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本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尝试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以及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分析该作品。地志空间反映黑人生存的艰难,个体心理空间蕴含着种族机制,社会空间则揭露了悲剧的根源,同时也承载着黑人民族的希望。三者有机统一,全面动态地体现出莫里森对白人文化霸权以及种族歧视的控诉,对黑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