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针对地方剧种“北京曲剧”所作的一篇调查报告。
北京曲剧是中国首都的地方戏。这是一个较年青的地方性剧种,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形成至今约五十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形成、发展、蒙难、恢复探索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原京城的曲艺艺人在新政府的支持与关怀下成立了“群艺社”,除演出新段子的同时,还尝试加演了“彩唱八角鼓”小戏。老艺人原来会唱什么曲种,扮演角色时就唱什么唱腔,剧情较简单,时称“曲艺剧”。北京曲剧诞生的标志性符号是剧目《柳树井》的出现。进入发展期的音乐在原有基础上日趋成熟,且开始有了创作的痕迹。发展期过后的北京曲剧遭遇了十年动荡毁灭性打击。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复苏,北京曲剧开始恢复创作与演出,尤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期,在国家改革开放大环境的簇拥下,文艺园地迎来了百花绽放的春天,北京曲剧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北京曲剧的表演方式,由初始曲艺表演的一人多角叙事体,到后来戏曲表演的单人专角代言体,经历了从说唱艺术的“单打独练”到戏曲艺术“群体共演”的变革。唱腔音乐也在剧情推进中渐趋统一,由原来多个曲种同演一台戏,到后来的以单弦牌子曲为主要唱腔音乐陈述故事情节,北京曲剧完成了由曲艺向戏曲的转变。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还选取“流水板”、“剪靛花”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探索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剧目中剧种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