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2007年8月以来江苏省中医院收治住院病人中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主要病机及中医用药特点,指导中医中药对胃癌前病变的干预。方法:根据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200余例胃癌癌前病变的患者的四诊材料及其他观察指标。观察胃癌癌前病变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主要症候,探讨胃癌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结果:胃癌癌前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占的比例最高(54.46%),其次依次是胃息肉(23.94%)、胃溃疡(18.31%),手术后胃所占的比例最低为3.29%。胃癌癌前疾病病率以60-69年龄段为最多,40岁以下人数最少。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胃虚弱型,约为33.62%,其次为肝胃不和型约为23.28%,第三位的为湿热中阻型约为17.24%。良性胃溃疡中最常见的证型为气滞血瘀型,约为33.33%,其次为脾胃虚弱型约为17.95%,第三位的为湿热内蕴型约为17.95%。胃息肉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胃虚弱型,约为35.29%,其次为湿热内蕴型约为15.96%,第三位的为湿热中阻型约为13.73%。其中肝胃不和、胃阴亏虚、其他证型等发病率均在10%以下。手术后胃中最常见的证型为气滞血瘀型,约为57.14%,气血亏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等证型各占14.29%。肠上皮化生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胃虚弱型,约为33.33%,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肝胃不和型和湿热中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21.05%、17.54%。出现频率在10%以下的证型有湿浊中阻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和其他证型。异型增生中最常见的证型为气滞血瘀型,约为29.79%,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和湿热内蕴型,出现频率分别为23.40%、12.77%和14.89%。出现频率在10%以下的证型有湿浊中阻型和其他证型。HP感染患者中脾胃虚弱(包括脾胃虚寒)最多,比例为29.89%;其他依次为湿热内蕴21.84%、肝胃不和(包括肝胃郁热)19.54%、湿浊中阻12.64%、瘀血阻络4.59%。结论:通过相关分析,胃癌癌前病变多见于60-69岁的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本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多于阳虚,标实以湿热、血瘀为主,多于气滞和湿浊,此结论与临床实际和专家经验认识相符,也验证了江苏省中医院以益气、活血、清热为原则治疗PLGC的实用价值。肠化患者中主要的证候分型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湿浊中阻、瘀血阻络,主要病理因素为脾虚,这与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关。而异型增生的患者主要的证候分型分别为:瘀血阻络、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中阻,主要病理因素为血瘀,这是因为本病是一慢性病变,与肠化相比,本病理阶段血瘀超过了脾虚成为主要的病理因素。该调查结果体现了本病的逐渐进展过程,从胃良性疾病到出现肠化的病理改变,患者久病伤正,脾气渐衰,而从肠化到异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中,患者因虚致实,虽脾虚仍在,但主要矛盾转为血瘀。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继承和发扬了孟河医派之特色,强调处方不宜过大,用药宜平和,久病多瘀血,后期强调活血化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