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欧鳊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欧鳊属(Abramis),原产于欧洲,19世纪五十年代被渔业工作者移植到中亚细亚的巴尔喀什湖,后沿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进入我国新疆境内,现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2013年4月10月和2014年5月,在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下游采集东方欧鳊样本677尾。通过对采集样本进行测定、分析和处理,对额尔齐斯河东方欧鳊的个体生物学及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耳石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东方欧鳊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方欧鳊渔获物体长范围为雄性102mm333mm,雌性105mm344 mm,性别未辩个体29 mm195 mm。年龄范围为雄性3龄13龄,雌性3龄15龄及性别未辩1龄8龄。东方欧鳊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BW=1.556×10-5SL3.092。对耳石形态规格与鱼类年龄及体长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耳石重(OW)与东方欧鳊体长及年龄呈线性相关。年龄与体长关系显示雌雄差异不显著,但雌性平均体长(228.1±50.76mm)显著大于雄性(213.2±40.78 mm)。根据退算和实测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348.6(1-e-0.123(t+0.205))和Lt=338.5(1-e-0.139(t+0.473))。东方欧鳊生长拐点年龄为9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34.3 mm和330.6g。2.繁殖季节,成熟雄鱼的头后背部、眼眶周围、尾柄处以及各鳍鳍条均有珠星分布,可用于雌雄判别。根据外部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分别将东方欧鳊性腺发育分为6期。此外,根据微观观察,将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整体雌雄性比为1.06:1,与理论值1:1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月份之间存在差异。东方欧鳊一年产卵一次,繁殖季节为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为同步产卵鱼类。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和年龄分别为203.5 mm和6.8龄,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和年龄分别为177.7mm和5.6龄。绝对繁殖力(AF)为77311±5461粒/尾,相对繁殖力(RF)为162±7粒/克。绝对繁殖力(AF)与体长、空壳重(EW)以及性腺重(GW)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而与年龄无显著性关系。3.对东方欧鳊的食性及摄食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个数百分比(N%)来看,藻类在东方欧鳊食物组成中占绝对优势(99.82%),其中硅藻门的比例最高(73.09%)。而从重量百分比(W%)、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以及优势度指数(IP%)来看,水生昆虫幼虫(主要为摇蚊幼虫)在东方欧鳊食物组成中占主导地位。综合几种指数分析来看,额尔齐斯河东方欧鳊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幼虫,以摇蚊幼虫为主,藻类的比重极小,可能为摄食水生昆虫幼虫时附带摄入。Amundsen图示法表明,东方欧鳊为偏动物食性的广食性鱼类,不同个体间食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东方欧鳊的摄食消化器官形态与其食性相适应。4.Chapman-Robson法估算的东方欧鳊总瞬时死亡率(Z)为0.65/年。采用两种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率(M)分别为0.13/年和0.26/年,相应的捕捞死亡率(F)为0.52/年和0.39/年。模糊聚类分析表明,对东方欧鳊生活史类型即非典型的K-选择型亦非典型的r-选择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将生长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的不确定性引入到单位补充量分析中,结果显示,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生物学参考点(BRPs)的估计影响较小,但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SSB/R)具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东方欧鳊种群目前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且面临生长过度捕捞的危险性高于补充性过度捕捞。通过将起捕年龄tc增大至9龄,能够使SPR保持在管理目标水平之上,同时免受捕捞死亡率大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