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我国的传统金融生态,引发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一系列思考和震荡。对于金融业的这场变革,时任中国投资副总经理一职的谢平于2012年首次将其定义为“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型金融模式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发挥互联网平台“开放共享”的特点,重视单个消费能力不强的终端用户,为其提供了高效廉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帮助低净值投资者摆脱融资投资困境,通过互联网的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消费群体。2013年,支付宝联合天弘基金推出“高流动性,高收益性,低门槛”的余额宝。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使个人用户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约束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了7x24小时的居家理财。截止2015年中旬,余额宝的规模约7000亿,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基金。它的成功揭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巨大吸金能力。蝴蝶效应立现,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各大电商企业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比如2014年初,依托于支付平台财付通,腾讯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理财通”,工商银行与工银瑞信基金合作推出理财产品“天天益”……金融理财市场顿时百家争鸣。但是,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和失衡的互联网普及率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享受多层次金融服务的同时,农村居民由于技术和理财观念落后等原因,未能很好地享用到现代金融的果实。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和技术接受模型(Theory of Acceptance model, TAM)为框架,研究影响农村居民接受和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因素,结合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特点以及我国农村居民当下客观的理财偏好,为互联网理财产品开拓农村市场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指导。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正文分为六个章节:正文第一章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通过阐述国内外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个人使用意愿理论的研究成果,回顾以往农村金融扶植政策,分析目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探索互联网理财产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路和方法。正文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理财和农村金融的研究方向,选取了以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框架的研究模型。正文第三章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互联网理财在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进行了阐述,探索用普惠金融的思路,寻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来创新服务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正文第四章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确立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选取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和商丘市宁陵县各300户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正文第五章对问卷信息汇总,进行基础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借助MICROSOFT, MATLAB, SPSS等软件),验证本文研究模型。正文第六章,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总结本文研究,提出理论指导意见;指出研究的不足,提出开放型问题,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