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marine biotoxins)是一类毒性很强的生物毒素,主要由海洋有毒微藻或微生物产生,能够在海洋生物尤其是双壳贝类中富集,当其它生物误食这些染毒的贝类时,就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本课题组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对广东省沿海5个地区(汕头南澳、汕尾、深圳大鹏澳、珠海、阳江闸坡)的贝类进行了8次样品采集,共采集了43种贝类、174份样品,并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除2014年7月),在本调查的重点海域深圳大鹏澳牡蛎养殖区开展了逐月现场样品采集,采集了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及水样。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方法对所采集的贝类、水体中的15种脂溶性贝类毒素进行了检测。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盟水产食品卫生要求及中国相关贝类安全食用标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我国相关部门建立贝类毒素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制定贝类毒素监测、管理办法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广东省沿海地区存在多种脂溶性贝类毒素且分布广泛,但是毒素含量普遍偏低,均未超标。共检测出8种脂溶性贝毒,分别为Homo-YTX、DTX1、DTX2、OA、GYM、SPX1、AZA2、PTX2。2、不同种类毒素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季节分布差异。OA类毒素检出率秋季相对较高,冬季相对较低,春季、夏季差别不大;AZA2检出率非常低,浓度含量也非常低,无季节分布差异;GYM毒素检出率较高,达54.55%,无季节分布差异;SPX1只在2014年11月闸坡近江牡蛎(Crassotrea rivularis)和2015年5月汕尾近江牡蛎两个样品中检出;homo YTX检出率在2014年春季至2015年春季相对较高;PTX2检出率在2014年春季至2015年春季相对较高,且春季PTX2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季节。3、在地域分布上,广东省沿海均存在OA类毒素污染,粤东地区的污染程度较粤中和粤西严重,AZA2仅分布于粤东沿海,GYM在广东沿海均有检出,且粤中沿海GYM污染程度较高,汕尾和阳江闸坡存在SPX1污染。除深圳大鹏澳未检出外,广东沿海其余站位均检出homo YTX,且粤东沿海污染较重,PTX2在广东省沿海分布广泛,粤东沿海污染程度较高。4、就贝类种间分布特征而言,华贵栉孔扇贝(Mimachlamys nobilis)富集OA类毒素能力较强;AZA2主要分布在华贵栉孔扇贝(Mimachlamys nobilis)、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短石蛏(Lithophaga curta)和近江牡蛎(Crassotrea rivularis);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马氏珍珠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和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富集GYM能力较强;只有近江牡蛎检出SPX1;华贵桎孔扇贝(Mimachlamys nobilis)富集homo YTX能力较强;青蛤(Cyclina sinensis)富集PTX2能力较强。5、大鹏澳海域共检测出8种脂溶性贝类毒素:OA、DTX1、DTX2、GYM、PTX2、PTX2sa、DA、homo-YTX。在葡萄牙牡蛎中,OA类毒素2013年秋季和2014年夏季污染较严重,GYM四季均有分布且冬季污染较严重,PTXs只有夏季无分布且在秋季毒素含量较高。在水体中,OA类毒素仅2014年1~3月检测出,GYM四季均有分布且冬季污染较严重,PTXs和DA四季均有分布且秋季毒素含量较高,homo-YTX仅在2013年7、9月和2014年2月检测出。本研究显示广东沿海存在多种脂溶性贝类毒素,部分海产贝类已受到该类毒素的污染,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和执行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方案,确保海产贝类的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