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报告材料选自美国乡土作家弗朗西斯?布雷特?哈特的短篇小说《趋趋》。《趋趋》这篇小说乍看是在写马,实为写人,描写马性,实为烘托人性,小说情节、文字生动幽默,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充分激发了读者对美国淘金热时期的浓厚兴趣,其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趋趋象征着美国淘金热时期涌入加利福尼亚的那批拓荒者们,展现了他们不畏艰辛,敢于探险,为了创业而勇于闯荡的美国人精神,与当今的现实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联系。译者在《趋趋》这篇小说的翻译过程中,从小说人物形象、马性、独具特色的方言着手,从情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出发,使原文的文学性能够在汉译后仍然在上述方面得到体现,突显了译文的小说文体特征。本翻译报告为此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例子。在体现语言的形象性方面举了四个例子;在体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方面举了七个例子,用口语体化的汉语替代原文中的方言;在体现修辞格的广泛运用方面举了五个例子,在译文中尽量保留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做到尽量忠实于原著;在体现复杂多变的句式方面举了四个例子,为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改变原文的句式结构,词性以及语法结构特征等。翻译报告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任务描述,包括材料来源,对作者弗朗西斯?布雷特?哈特的简介,以及对《趋趋》这个作品主要内容的介绍;第二部分:翻译过程,分为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第三部分:翻译文体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和译例分析;第四部分:总结翻译过程中的难点、经验教训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