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自杀的相关理论以及在自杀个体的决策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自杀患者可能存在着一种“短视化”倾向,体现在进行跨期决策时更加偏好即刻满足;而社会排斥状态的诱发可能会加剧这种倾向。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本研究想要了解在正常状态下自杀个体的跨期决策表现以及处于社会排斥状态是否会影响自杀个体的跨期决策倾向;并在以下两项研究中检验了我们的假设。研究方法和结果在研究一中,我们以2949名大一新生为对象展开了问卷调查,并比较了健康对照大学生与有过自杀未遂的大学生的跨期决策特征(主观值:主观值越高,个体越倾向于延迟满足)差异,发现彼此之间无显著差异,并且个体的总体自杀风险与主观值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在研究二当中,我们以56名情感障碍(诊断为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患者为对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并比较了单纯情感障碍患者(20人),情感障碍单次自杀未遂者(21人)和情感障碍多次自杀未遂者(15人)在有无社会排斥状态引发下的跨期决策表现。结果发现:(1)在控制协变量(性别,年龄,焦虑,抑郁,躁狂)的影响后,社会排斥与自杀情况的交互效应仍然显著;(2)在单纯情感障碍者和单次自杀未遂者中,被排斥组的主观值均低于非排斥组:(3)而在多次自杀未遂者中,被排斥组的主观值与非排斥组相比无显著差异;(4)在非排斥条件下,多次自杀未遂者的主观值显著低于单次自杀未遂者和单纯情感障碍者;(5)在排斥情况下,多次自杀未遂者、单次自杀未遂者以及单纯情感障碍者三者之间的主观值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1.相比无自杀未遂的大学生,有自杀未遂大学生在跨期决策上没有表现得更加偏好即时满足。2.临床样本中,单纯情感障碍者和单次自杀未遂者在遭遇社会排斥后会表现得更加短视,更加偏好即时满足。3.临床样本中,多次自杀未遂者的跨期决策表现不受社会排斥状态的影响。4.临床样本中,在非排斥状态下,多次自杀未遂者比单纯情感障碍者和单次自杀未遂者会表现得更加偏好即时满足。5.临床样本中,在遭受社会排斥后,多次自杀未遂者、单纯情感障碍者和单次自杀未遂者在跨期决策上表现出类似的短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