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随着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落地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相对有限,部分农业高校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浪费等现象,合理的资源利用和配置是农业高校获得持续稳定科研产出的重要保障。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农业科技资源,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业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农业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分析,并为农业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提供方向和依据。本文首先梳理农业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基本情况及走势,并运用DEA模型测算农业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在对比不同层次、地域和类型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差异基础上,提出假设并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985”与“211”高校投入产出均高于非“985”与“211”高校;东部地区高校投入产出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农业高校科技投入低于所有高校平均投入,但产出数量高于所有高校平均水平。2.2008-2016年农业高校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增长后波动下降趋势;农业高校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源于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率的共同作用;大部分农业高校处于徘徊型和低增长型,占比达72.2%;近几年来国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行高校农林教育综合改革,促使农业高校全要素生产率高于高校总体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导致东部地区农业高校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高校;“985”、“211”农业高校外部资源投入更加多元化,也更易获得更多的科技资源投入,因此“985”、“211”农业高校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高于非“985”、“211”高校。不同类别、区域、层次高校间均存在“追赶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趋近于一个稳态水平。3.农业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同时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包括高职称人才结构、校企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奖励,外部因素包括“985”和“211”工程建设和科技创新政策。结果表明高职称人才结构、校企协同创新、“985”和“211”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政策与农业高校科技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011计划”提高了这些影响因素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最后,本文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高校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提高农业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多层次科研经费供给机制;科学规划高职称人才引进,建立合理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大校企协同创新力度,推动建立合理有效的协同机制;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促进效应,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加强“双一流”建设,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