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是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之一,《京华烟云》是其用英文诠释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力作。该书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成为西方透视中国文化的窗口。林语堂凭此书曾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该书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上的巨大成功为充实翻译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以及宝贵的经验。译写结合是《京华烟云》的一大特色,其中形式多样的文化翻译内容聚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翻译内容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原文来源的复杂性:它们大多来源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态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形式的重构和移植的过程,是通过译和写的相互融通和结合而实现的,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英语语言的完美结合。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泽写结合的翻译模式与传统的翻译模式不同,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探析。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除了语言本身之外它更多地关注语音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后殖民理论家往往站在少数族和弱势文化的立场上来探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问题,认为翻译是弱势文化抵抗强势文化殖民的有力工具。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文化杂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曾提出“文化杂合”的观点,被当作后殖民实践的核心标志,倡导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间”,以期不同文化的调和、重组和渗透。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京华烟云》中类型多样的文化翻译现象进行探析,论证《京华烟云》是杂合度相对很高的文化杂合文本,主要体现在,该文本中杂合了多种中国文化因素,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不同于目的语的异域文化特色,而且一些相关的上下文语境和对某些特定文化项的详细解释使充满异域风味的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为译入语读者所吸收和采纳。这些特征使中国文化成功地进入了目的语文化系统,从而实现了不同文化的有效融合和渗透。林语堂《京华烟云》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功说明文化翻译中的杂合是通过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体现出来的,不同文化可以通过杂合得到更好的传播。另外,本文建立了《京华烟云》语料库,并根据语料的文化杂合类别对其进行标注,便于对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特点有更直观和客观的认识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