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下几株主要浸矿菌浸出低品位黄铜矿的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部分铜矿是低品位黄铜矿,生物冶金技术是利用生物技术来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方法,特别适于处理贫矿与废矿,并具有成本低、投入小、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突出优点。有研究表明在影响细菌浸出黄铜矿的各种因素中,温度是影响浸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分析混合细菌在浸出黄铜矿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并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混合细菌浸出黄铜矿过程中细菌浓度、Fe2+氧化率和金属浸出率的相互关系。论文首先对A.ferrooxidans F1, L.ferriphilum YSK, At. thiooxodans A01, At.caldus S1, Acidiphillum spp DX1-1, F.thermophilum L1, A.brierleyi, Sulfolbacillus thermosulfidooxida S.t八株重要浸矿菌设计特异性探针,并对其特异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用基于16sRNA、gyrb以及功能基因的基因拷贝数的Real-time PCR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分析混合菌浸出黄铜矿过程中群落的动态变化。其次,论文对几株主要浸矿菌在不同温度下浸出低品位黄铜矿的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浸出率亦越高,30℃(32.7%),40℃(40.1%)浸矿体系浸出率比较低,50℃(71.2%),60℃(96.7%)浸矿体系的浸出率显著提高。但是在40℃以下时,温度的上升对于黄铜矿的浸出率影响不大,在50℃以上时黄铜矿的浸出率为78.0%,比40℃时提高了37.9%,这可能与黄铜矿较高的晶格能有关,温度越高破坏晶格能的能量便越大,黄铜矿此时更易浸出。论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浸矿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0℃与40℃的浸矿优势菌株是L.ferriphilum YSK、At. thiooxodans A01等自养菌,50℃与60℃的浸矿优势菌是F.thermophilum L1、A.brierley、 Sulfolbacillusthermosul fidooxida S.t等兼性菌。在浸矿过程中温度越低群落组成越复杂,前期的群落组成比后期要复杂,温度越高,浸矿时间越长群落组成越单一。论文最后研究了酵母粉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浸矿体系加入酵母粉能够促进兼性菌的生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养菌的生长,使得群落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对于黄铜矿浸出率有比较大的影响。从对照实验来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浸出率,其中以40℃与50℃的浸矿体系最为显著,40℃浸矿体系加入酵母粉浸出率提高了9.7%,50℃浸矿体系加入酵母粉浸出率提高了6.8%。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