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资源环境稀缺危机的愈演愈烈,让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自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科技含量低、能源利用效率低、重工业污染排放量大、三次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付出了高额的资源环境代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中国各个地区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必须探索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这一时代关键命题出发,针对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稀缺约束条件,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来研究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此,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者的理论关系,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将三者联系起来。首先,从淮河流域资源环境要素和产业结构分布现状的分析入手,运用淮河流域38个地市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非参数化的评价分析方法——Malmquist指数法对包含资源环境约束下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TFP对淮河流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28.92%,小于30%,说明淮河流域整体上经济发展方式仍是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需求迫在眉睫。通过对淮河流域38个地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测度,发现淮河流域4省38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差异性较大。江苏省在流域内的地市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高程度的转变态势。安徽省流域内的地市经济发展方式是4个省份中转变态势最不明显的省份。山东省流域内的地市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仅次于江苏的省份,却没有呈现出类似江苏省流域内各地市的良好层次发展,山东省流域内的城市发展整体情况良好,但是没有高度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城市。河南省流域内各地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态势也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两级分化情况比较严重。其次,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误差模型,分析淮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对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显著。淮河流域不同地区的第一、二产业的结构性变动正向地影响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随着第一、二产业产值结构增长率的上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调整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次于第一、二产业的重要因素,也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对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影响。第一、二产业劳动结构调整对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影响不大。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调整对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影响为负向影响。最后,通过对淮河流域整体和各地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影响研究,本文从三次产业整体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两个角度对淮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具体路径。首先,从三次产业整体结构出发,需要第一产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第二产业促进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需要第三产业促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其次,淮河流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途径为:高梯度区域重点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中梯度区域一方面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建成有当地特色的煤炭资源开发业、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旅游业等,另一方面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成为交通枢纽站和物资运输中心。低梯度区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先发展生活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