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正常人体下肢施加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明确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否存在谐振频率或频率范围;并探讨谐振刺激对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成年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采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生物谐振器作为振动源。所有受试者于仰卧位分别接受20Hz、30Hz、40Hz、50Hz、60Hz的振动刺激,刺激位置为右侧下肢胫骨远端,每种频率刺激时间为5min。振动刺激前检测右胫神经F波、M波,每次振动结束后立即检测右胫神经F波。计算安静状态下和每种频率刺激后F波的平均波幅和F/Mmax。分析不同振动频率下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选择10名脑卒中患者和10名脊髓损伤(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要求所有受试者下肢关键肌肉肌张力分级(改良Asworth)低于0级,肌张力低下。采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生物谐振器作为振动源。所有受试者在仰卧位接受频率为30Hz的振动刺激,刺激时间10min,脑卒中患者的振动刺激位置为患侧下肢胫骨远端,SCI患者振动刺激位置为右侧下肢胫骨远端。所有受试者在振动前接受胫神经F波、M波检测,振动结束后即刻、振动结束后5min、振动结束后10min行胫神经F波检测。计算安静状态下和振动刺激后F波的平均波幅和F/Mmax。分析振动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结果:健康人在基础状态和20Hz、30Hz、40Hz、50Hz、60Hz振动刺激后F波平均波幅分比为(149.49±53.05)μ V、(169.67±63.33)μ V、(199.27±85.20)μ V、(160.77±62.09)μ V、(146.92±59.69)μ V、(131.07±66.17)μ V,F/Mmax分比为(0.856±0.270)%、(0.962±0.290)%、(1.143±0.453)%、(0.924±0.341)%、(0.844±0.336)%、(0.748±0.312)%。经两因素方差分析,对F波平均波幅和F/Mmax,振动条件与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均P>0.05),振动频率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差异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30Hz频率振动时F波平均波幅及F/Mmax最大,与基础值、50Hz、60Hz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Hz、30Hz、40Hz频率振动条件下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振动前F波平均波幅(139.8±42.1)μ V,振动结束后即刻(194.8±63.3)μ V,振动结束后5min(190.8±55.3)μ V,振动结束后10min(180.4±55.5) μ V,基础状态与振动结束后即刻、基础状态与振动结束后5min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状态与振动结束后1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动前F/Mmax(2.58±2.18)%,振动结束后即刻(3.46±2.68)%,振动结束后5min(3.41±2.74)%,振动结束后10min(3.17±2.46)%,基础状态与振动后各时间点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P>0.05)。SCI患者振动前F波平均波幅(102.1±43.09) μ V,振动结束后即刻(166.1±82.63)μ V,振动结束后5min(152.1±60.45)μ V,振动结束后10min(139.9±44.9)μ V,基础状态与振动结束后即刻、基础状态与振动结束后5min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状态与振动结束后1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动前F/Mmax(15.9±11.12)%,振动结束后即刻(23.5±11.9)%,振动结束后5min(21.8±10.8)%,振动结束后10min(22.7±15.70)%,基础状态与振动后各时间点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存在谐振频率,该频率位于30Hz左右。生物谐振能够兴奋正常人体和软瘫期UMNs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