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建设让城市中的公园绿地愈显珍贵,城市内涝的频繁发生给城市更新尤其是城市公园的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海绵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今城市雨洪公园建设水平和生态适应性如何,而城市雨洪公园的使用者们对公园的评价又如何,他们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又是怎样的?针对以上问题,将已建成的雨洪公园和它们的使用者们作为研究对象,引出并构建城市雨洪公园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中除了选取天津桥园和石家庄东环公园两个雨洪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外,同时选取了天津长虹公园和石家庄长安公园两个普通公园作为对比案例,根据四个公园的共性与差异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以城市公园综合适应性为研究总目标,以感知体验性、游憩参与性、公园营建功能性和生态性为次级研究准则的评价体系。其中主观方案层指标通过对各个公园使用者的调研情况数据相应比例完成,客观方案层指标通过调研统计、分析计算以及赋值定义等方式完成。然后结合整个评价体系的专家群决策计算出的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运用模糊评价法(FCE)建立评价矩阵,从而得出最终的适应性得分结果。根据对比评价结果看,现今雨洪公园的感知体验性方面与普通公园接近;游憩参与性上总体略差于普通公园;公园营建水平方面,东环公园和桥园之间差距较大;生态性上则呈现优势与不足并存的态势。虽然使用者对雨洪公园的评价结果总体较好,但是使用者主体与雨洪公园客体之间的适应性程度在不同雨洪公园以及不同准则之间均体现出差异和不足。本文以上述四项准则层面的结果分析为依据,根据雨洪公园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雨洪公园适应性提升和更新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