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纠正性反馈是教师针对学习者目标语使用不当的回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纠正性反馈在二语习得领域占据了突出位置,国内外学者将纠正性反馈的研究重点放在反馈类型、分布和反馈效果上。前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纠正性反馈作为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使其注意到目标语输入,更能够促进其可理解性语言输出。然而,在国内高中英语课堂话语分析研究领域关于学习者对纠正性反馈态度的研究并不深入。本文利用IRF模式针对教师纠正性反馈话语进行分析,探索教师反馈与学生偏好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河北省某重点高中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三个班级进行课堂观察、录音和转写,结合IRF话语分析模式,探究教师纠正性反馈话语特征,分析何种纠正性反馈可以最有效地修正错误。通过对十名学生和三名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调查学生和教师对纠正性反馈的态度,对比学生偏好和教师纠错反馈情况。研究发现:1.基于IRF模式的课堂观察结果显示,在教师纠正性反馈的课堂话语中,连续的IRF模式占主导地位,纠错效果和学生回应数量呈现出一定规律:纠正性反馈话语在四个反馈话步时学生的纠错效果最佳。2.在所有纠正性反馈类型中,形式协商的使用较为频繁,并可以引起最多的学生回应,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纠错效果。通过形式协商解决错误有利于使学生注意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动修正错误。3.与教师相比,学生对纠正性反馈的态度更为积极,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更频繁地指出自己的语言错误,并对该错误明确纠正,提升自己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同时,学生不喜欢教师为纠错而打断其谈话,希望教师可以给其更充分的时间修正自己的错误。4.学生的偏好和教师在课堂中提供的纠正性反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纠错时间、纠错方式上。针对这些差异,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提供高效的纠正性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