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绘画的隐喻性倾向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愈来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80后”现象上,他们尤其是对于“80后”的青年艺术家的讨论也是更加积极踊跃。通过对“80后”艺术的关注,人们渐渐对“80后”艺术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任何时代拥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特色。在逐渐登上了绘画艺术的舞台之后的“80后”青年艺术家,他们打开了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特色的时代: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拍卖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80后”青年艺术家逐渐得到大家的高度肯定。一部分分析和研究他们的理论文章也渐渐的进入众人的视线,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不过,人们对有关于“80后”的艺术创作实践及创作思想观念,并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有些许文章把“80后”绘画艺术称作是“卡通艺术”和“果冻时代”,而“变幻莫测、技法多种多样,很不容易找到他们之中的共同点”有些人是这样评论和认为“80后”艺术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该现象的研究现状,以及对中国“80后”艺术群体的概念界定等研究为开端。第三章则深入分析和讨论都市情怀下,中国“80后”绘画,包括都市情怀下,中国“80后”绘画的社会背景与时代因素,作品中绘画特征的形成原因,中国“80后”画家自我关注的审美情怀,绘画的时代特征及内在审视,关于“隐喻”的概述及杨纳、罗丹、高瑀的个案分析。对中国“80后”绘画中的隐喻性倾向的反思,揭示的社会问题如普遍缺少对社会责任感地关注,“80后”画家过分自我为中心,以及对中国当代绘画现状的反思。从而对都市情怀下,中国“80后”绘画的隐喻性倾向的进一步准确的定位。最后一章写了关于我的创作,希望通过自己这几年的研究与亲身创作,来更好的对当前的这一美术现象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本文通过对都市情怀下,中国“80后”绘画隐喻性倾向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中国“80后”绘画隐喻性倾向的面貌有个适当的回顾和总结以及适当明确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推动中国“80后”绘画艺术及中国的绘画艺术的研究与发展。由于限于自己的能力与阅历的局限性,本文不可避免的会有偏颇和片面的地方。
其他文献
期刊
To respond to the changes in the market rapidly, the workshop has become an ever-changing dynamic environment in regard to personnel change and organization alt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城市自身现代化的需要,继承与光大这些遗产,可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然而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method, the Fuzzy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FQFD) theory and the step-by-step hierarchy structu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