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师杨明会教授,临证经验丰富,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对失眠、老年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导师提出从“胃”论治失眠。本课题旨在研究导师对失眠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总结导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观察和胃安神方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疗效机制探讨,归纳导师治疗失眠的学术思想,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导师授课、跟师出诊、收集医案及系统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回顾导师的从医经历、学术成就,总结导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饮食情志调护等认识,归纳导师治疗失眠的学术经验。结果:导师治疗失眠,推崇《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宗《内经》“卫气不能由阳入阴”而致失眠的病机理论以及胃为卫气由阳入阴之枢机的主张,提出失眠的主要病因为饮食、七情、劳逸失常,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卫气由阳入阴之枢机不利;胃失和降,神失安宁”。结合现代医学脑肠相关理论,认为失眠与“胃”密切相关,主张从“和胃安神”论治失眠;创制“和胃安神方”,经长期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对117例失眠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治疗组59例(和胃安神方),对照组58例(酒石酸唑吡坦)。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积分、WHO-QOLBREF量表评分以及睡眠结构和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机制分析。结果:(1)和胃安神法可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PSQ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2)和胃安神法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头昏胀、多梦、胸闷心悸、口苦、脘痞等临床症状,降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和胃安神法可以延长失眠患者的NREM深睡期和REM期,优化睡眠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改变(P<0.01);(4)和胃安神法可以提高失眠患者的WHOQOL-BREF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和胃安神法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5-HT、Ach、NE、DA等的水平(P<0.05);(6)临床使用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对307例失眠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失眠患者的胃肠症状和中医证候特征等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总结,结果:(1)失眠患者胃肠症状发生率高(79.48%),主要表现为口味异常(口苦、口臭)、胃气上逆(嗳气、泛酸)、胃气不降(胃痞闷)、胃纳异常(纳呆)、胃肠气机失调(大便不调、便秘)等;(2)失眠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50.16%和43.32%;(3)胃不和型失眠患者常见中医症状为:不易入睡、夜寐不安、多梦、头昏胀、胸闷心悸、焦虑、口苦、胃脘痞闷、纳呆、口臭、大便不调等;常见的舌色为红、淡红、淡白,舌苔为白腻、薄白、黄腻;常见的脉象为弦滑、细滑、沉滑、弦细、弦等。通过上述研究,总结杨明会教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学术思想:(1)失眠的主要病因为饮食、七情、劳逸失常,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卫气由阳入阴之枢机不利;胃失和降,神失安宁;(2)和胃安神法为治疗失眠的常用治法;(3)和胃安神法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优化睡眠结构,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使用安全有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