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在中老年人中高发。它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及分水岭梗死。同时,临床上还有一种最为常见的ICVD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此类疾病都是在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缺血、缺氧,引起短暂或持久的损害,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及功能缺损。其发病过程及损伤机制主要涉及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上述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及共有的病理基础,血脂异常又是动脉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氧化应激是动脉硬化过程中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而介导此效应的主要为自由基。胆红素,传统观念上被认为是一种毒性代谢产物,在临床实践中一直作为肝脏及造血系统疾病的标志物。而实际上胆红素还是一种天然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在适当的较高浓度时具有抗LDL过氧化、抗自由基损伤及抗炎等作用,与ICVD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另外在发病早期,还可以检测到胆红素及血红素加氧酶系统其它组分的升高并从整个系统代谢方面产生细胞保护作用。最初关于胆红素在血管病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冠心病方面,Schwertner等于1994年首次提出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呈负相关并且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较少,且各研究在试验分组、具体结果及因果关系的分析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BR水平是升高还是降低,在何时升高、何时降低,三种类型的胆红素哪项升高、哪项降低,与性别、病情轻重、预后及其他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无关系等还存在许多不明确之处。因此本研究选择上述争议性问题的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ICVD患者血清BR水平的检测及分析,探讨其在急慢性脑缺血中变化水平及可能的作用,以期此项指标能够对ICVD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一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44例。首先将其分为6组,其中第1-3组为急性脑梗塞组、第4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第5组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第6组为对照组。患者均诊断明确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采血检查血清胆红素。根据患者发病至血样采集时间(<48h,48h-lw, 1w-2w)而将急性脑梗塞组详细分为第1-3组。其次利用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 SSS)对第1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进而将其分为a亚组(重组,<40分)及b亚组(轻组,≥40分)。同时计算第1组所有患者的脉压/平均动脉压比值来评估其动脉硬化情况,再进一步分为c亚组(动脉硬化轻组,0.306-0.429)及d亚组(动脉硬化重组,0.434-0.600)。同时搜集每位患者发病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数据。上述各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从第1组到第3组逐渐下降,各组间血清总胆红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4-6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第1组与第2-6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2组与第3-6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第3组与第4-6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的上述比较结果同总胆红素;a亚组与b亚组各胆红素、脉压/平均动脉压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神经功能评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亚组与d亚组各胆红素及脉压/平均动脉压比值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8h内的急性脑梗塞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因此可以作为机体对氧化应激做出反应的一个提示指标,但单独应用不能准确反映氧化应激的强度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变化;动脉硬化较为严重的患者于脑梗塞急性期血清胆红素上升幅度较小,内源性抗氧化应激的能力较弱,可能导致预后相对不佳,而动脉硬化较轻的患者则相反;急性脑梗塞患者本身的动脉硬化程度与首发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我们通过测量ICVD患者入院后的胆红素水平来客观的评估其病情及内源性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及指导临床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