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是一个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并于晚新生代开始发育的断陷盆地。作者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山体古-中生代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及构造作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山体隆升过程,分析了大同断陷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大同断陷盆地周邻山区下古生界地层包括寒武系、奥陶系,总体上为一套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分布于盆地东侧浑源、恒山北东部三条岭、悬空寺和盆地西侧鹅毛口—神头一带及西南角宁武向斜北东扬起端牛食窑一带,在盆地东南侧恒山杂岩高山上有零星残余。上古生界包括石炭-二叠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西侧怀仁县鹅毛口—楼子沟—山阴县后石门—玉井一线以西,浑源县北山及官王铺、刘官庄一带、西南角牛食窑、东北部的恒山等地有零星残存,总体为一套海陆交互环境三角洲相—大陆环境河流(湖)相沉积。盆地周边山区不同地区古生界地层可以对比,说明大同断陷盆地所在地和周边山区在古生代均接受了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沉积。盆地周边及所在地无三叠系沉积,侏罗系和白垩系仅局部分布。2.大同断陷盆地周边山区古生代处于相对的构造平稳期,中生代进入了强烈构造活动阶段。晚侏罗世在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场中,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周邻山区发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北东向的逆断层、北西向正断层为主的构造作用。新生代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总体是在拉张构造环境下,以继承性断裂活动为主,以中生代燕山期断裂的复活与反向发展为特征。控盆边界断裂均转化成为呈阶梯状向盆地方向滑落的张性正断层。拉张应力控制的正断层作用导致断块陷落,形成北东-南西向展布的大同断陷盆地。盆缘主控断裂与盆内断裂一起控制形成以大同-怀仁凹陷、黄花梁陷隆和后所凹陷为主要次级单元组成的不对称箕状断陷盆地,并控制着盆地新生代沉积,形成怀仁和后所两个沉积中心,最大沉积厚度分别为1500m和3500m。3.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新生代沉积相的展布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横向上从黄土丘陵边山与盆地间呈侧向消长关系,具明显的同时异相特征。在纵向上呈有规律的阶段性变迁,自上新世以来盆地内自下而上的沉积相演化为上新世以湖泊相为主-上新世晚期的冲积扇及扇前倾斜平原相-早更新世早期的湖泊相及扇三角洲相-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的浅湖相及扇三角洲相-晚更新世及全新世时期的冲积扇相和河流相,大同断陷盆地自上新世以来经历了水退-水进-水退的湖盆发育过程。4.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受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影响,其形成及演化呈现出振荡式升降过程。盆地形成前为隆起剥蚀区,受喜山运动影响,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开始裂陷,中新世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雏形形成,为大同断陷盆地的初始裂陷阶段。上新世以来盆地周缘主控断裂开始发生强烈差异运动,大同断陷盆地进入裂陷发展成熟阶段,盆地内沉积主要是上新世的填平补平,第四纪的披盖式沉积。5.大同断陷盆地周边山体的隆升经历了如下3个阶段:①三叠纪时期的整体隆升阶段(250-205Ma)②侏罗纪-白垩纪陆内造山作用阶段(205-65Ma)③新生代盆地周边山体强烈隆升作用阶段(65Ma-至今)。6.大同新生代断陷盆地朔州断阶新生界基底地层保留了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大同-浑源一线北东地区新生界基底地层可能保留有侏罗系和下白垩系地层。在黄花梁隆起地区胡家岭地段新生界基底地层为繁峙玄武岩下伏有上白垩统地层,部分地段为太古代繁峙玄武岩,其他地段繁峙玄武岩下伏地层可能有中-古生代地层。对于盆地内断陷较深钻未钻穿新生代,其基底地层可能有中-古生代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