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传译员的“适应”与“选择”研究——以G20峰会领导人发言现场同传为例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wf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议相继举办,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口译作为沟通中外的纽带,在国际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交际参与者们来自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群体,必须借助口译译员才得实现交际行为,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口译研究随着口译事业的日益繁荣不断发展,针对口译员的研究也逐步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研究,拓宽了翻译的跨学科研究视野。生态翻译学重视译者自身,认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其核心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的过程即译员的适应与选择,最佳译文的输出是译员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的结果。目前,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进行口译研究,已成为译界研究新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G20峰会领导人发言现场同传为例,尝试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分析G20峰会特殊的口译生态环境,如会议级别高,话题广泛,话语政治性强等,探讨译员如何适应这一口译生态环境。通过对G20同传译员汉译英译本的具体分析,本文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分析同传译员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并尝试归纳总结出同传译员的生态化口译培训模式,希望能对同传译员的培训方面有所启示,为今后的同传译员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其他文献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同时期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其小说《莫瑞斯》是一部关于同性恋主题的长篇小说。《莫瑞斯》刻画了莫瑞斯与克莱夫自青春期开始的同性恋经历,是福斯特
分析了车用空调螺座成形的工艺特点,对该件进行了工艺设计,并获得成功,实现了螺座国产化生产.
隐喻在语言中广泛存在,它的普遍性使其备受语言学、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纵观隐喻研究,对隐喻加工过程的研究主要围绕以AisB句法形式表征的名词性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