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供试土样是按照我国土壤性质分布情况,选取了17个不同地点土壤,测定了土壤全磷、速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研究土壤性质对磷有效性影响;通过实验室25℃恒温吸附-解吸培养,测定了17个土壤在7个外源磷水平、5个培养时间下的磷吸附量、解吸量。吸附磷后测定了土壤速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研究了土壤性质对外源磷吸附-解吸及磷有效性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外源磷水平是土壤磷吸附量、解吸量、速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最显著影响因素,土壤磷吸附量、解吸量、速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随外源磷水平提高而增加,与外源磷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吸附率和解吸率则趋势相反,随加磷水平提高而下降。2.外源磷在土壤转化平衡时间约为7天左右。在未达到平衡之前,吸附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解吸率逐渐降低,磷有效性就越低;吸附-解吸达到平衡后,吸附比例和解吸比例趋于稳定值,即外源磷加入土壤后有一定比例被土壤吸附。3.土壤磷等温吸附曲线和解吸曲线均服从Langmuir方程,土壤磷解吸量远小于吸附量,吸附的磷只能部分被解吸下来。比较吸附特征参数K、Qm和MBC可见,祁阳、杭州、嘉兴等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强;廊坊、郑州、德州等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弱;其余土壤吸附磷能力中等。总体上,南方比北方土壤的MBC值大,酸性土壤比石灰性土壤的MBC值大。4.土壤pH、铁、铝、CEC、有机碳、碳酸钙、粘粒、全磷、速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参与土壤磷吸附、解吸及有效化过程,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磷吸附、解吸及有效化过程机理非常复杂。5.对于供试土壤,外源磷加入土壤后,平均有48.7%被吸附,其中被吸附的磷中约13.5%-61.5%可以被解吸下来;有16%-20%以速效磷形式存在,其中水溶性磷占5%-10%。6.建立了土壤水溶性磷预测模型,用以预测土壤水溶性磷含量,为农田施肥提供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