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金融爆发后,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加强和完善宏观和微观金融监管成为普遍共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关乎一国金融经济稳定问题,是当前银行自身以及监管当局亟待重视的课题。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巴塞尔协议Ⅲ的革新出台,再到中国银行业的“钱荒”事件,为流动性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同时也说明了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性。因此,在当前宏微观相结合的金融监管大环境下考察流动性创造影响机制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从多方面探讨流动性创造机制,不仅可丰富流动性创造理论,而且对中国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都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出台的流动性监管要求,标志着国际银行业的监管进入到了资本和流动性双重重压的新阶段。中国资本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相继的出台,也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步入了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监管时期;第二,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全球金融经济形势异常严峻,金融自由化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银行市场准入不断放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诸多经济形势的变革给银行业竞争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第三,随着巴塞尔协议的推进,利用市场约束力量进行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监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结合国际信息披露监管要求,为强化信息披露市场约束作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信息披露办法》,这也标志着中国在市场约束制度建设以及风险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强监管时代来临。
在此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禁会想:在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约束下如何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打通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竞争与流动性创造之问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下提升流动性创造能力?信息披露作为市场约束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流动性信息披露监管新规下,自愿信息披露对银行流动性创造有何影响?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创造是怎样的联动关系与衍生过程,流动性管理策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因此,本文在巴塞尔协议Ⅲ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围绕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流动性创造影响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①从巴塞尔协议Ⅲ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视角出发,在结合资本监管的双重监管约束下考察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以存款准备金为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创造影响机理的模型,分析双重监管约束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影响机理以及两者的合成效应。通过测算净稳定资金比例指标作为流动性监管的代理指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双重监管约束下的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传导机制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最后,分银行业务以及银行类型进行异质性分析。
②从巴塞尔协议Ⅲ市场准入政策的监管改革视角出发,考虑以成本效率为中介变量,考察流动性创造新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在竞争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影响关系。首先,通过面板随机前沿(SFA)方法测算Lemer指数作为竞争度代理指标、利用异方差BC(95)模型估计方法测算成本效率;其次,通过构建压力测试情景下的PVAR模型对“成本效率一流动性创造”假说进行验证;再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SEM)模型实证检验成本效率在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后,从细分银行微观特征层面探讨机制影响的异质性。
⑧从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改革的视角出发,在信息披露监管新规下,采用DID方法考察流动性覆盖率自愿信息披露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为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探寻新的机制及路径;其次,自愿信息披露能够增加银行的透明度,同时也能反映出银行的公司治理能力,通过对自愿披露给流动性创造带来的影响研究,为提升银行公司治理能力提供新的证据;最后,为减少政策评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
④从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监管提出的新监管指标出发,从系统性层面对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及综合评价;其次,考虑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的作用机理,建立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单一方程估计(OLS)、系统估计(2SLS和3SLS)方法比较,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影响因素;最后从不同所有权银行类型以及表内外、资产负债业务类型出发,进一步对流动性创造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异质性探讨。
本文通过流动性创造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得出如下具体结论:
①本文重点考察在流动性监管和资本监管的双重约束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以及异质性分析。总体来说,紧缩的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流动性创造。从监管约束对流动性创造影响来看,金融监管约束会制约流动性创造,货币政策弱化。在资本监管或流动性监管单一约束下,会强化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的减少效果;在双重约束下,监管约束会加速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减少,货币政策效果强化。从两个监管政策的合成效应来看,两个监管政策约束的同时实施会弱化货币政策效果。不同所有制性质商业银行的实证结果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国有大型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资本监管约束会强化紧缩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减少的效果,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监管约束会弱化紧缩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减少的效果。
②成本效率对流动性创造有正向显著影响,中国“成本效率—流动性假说”得到验证。竞争通过成本效率作用于流动性创造,成本效率在竞争影响流动性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着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成本效率的提高会弱化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机制在表内外业务、金融创新方面表现出异质性。资产(含表外)业务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不同的创新模式银行受到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也不一样,金融创新程度较小的银行其对成本效率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敏感度较大,其成本效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较大。
③自愿披露的银行流动性创造有显著的降低,然而负债流动性创造比不透明银行会有显著的上升,因此,自愿披露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比不透明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强,在主动减少流动性供给的同时,增加自身的流动性来源,进一步缓解了流动性风险。因此,自愿信息披露作为市场约束体制能够很好地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填补银行监管的空缺。同时本文还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越激进的银行,较易选择透明:稳健性的、自身流动性管理能力弱的银行较易选择不透明。
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越强,面临流动性风险越小;流动性风险承担越大,向实体经济输送的流动性就越多。从业务类型来看,商业银行资产(含表外)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负债流动性创造能力越强抵御风险能力越强。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其流动性风险水平与其创造的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他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其风险没有显著的效应:从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创造关系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流动性螺旋特征,而其他影响均表现出流动性权衡特征。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流动性创造机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宏观方面,金融监管当局和货币政策当局应密切关注监管政策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扰动,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和协调中构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双支柱监管调控框架,以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从中观层面,提高成本效率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有效抵御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提高中国银行业效率不动摇的政策目标,是有效保障银行稳定性以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重要抓手;从微观层面,市场约束作为监管支柱之一,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重视信息披露行为,在缓解金融危机和弥补监管空白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从系统性层面,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较好反映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以及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大小,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流动性创造内化衍生流动性风险,两者彼此渗透,相互影响。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流动性创造机制,弥补该领域在宏观、中观、微观及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不足。从政策层面上为中国监管当局政策制定和差别化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证据,为中国银行体系和金融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出台的流动性监管要求,标志着国际银行业的监管进入到了资本和流动性双重重压的新阶段。中国资本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相继的出台,也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步入了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监管时期;第二,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全球金融经济形势异常严峻,金融自由化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银行市场准入不断放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诸多经济形势的变革给银行业竞争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第三,随着巴塞尔协议的推进,利用市场约束力量进行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监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结合国际信息披露监管要求,为强化信息披露市场约束作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信息披露办法》,这也标志着中国在市场约束制度建设以及风险管理相结合发展的强监管时代来临。
在此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禁会想:在资本和流动性双重约束下如何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打通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竞争与流动性创造之问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下提升流动性创造能力?信息披露作为市场约束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流动性信息披露监管新规下,自愿信息披露对银行流动性创造有何影响?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创造是怎样的联动关系与衍生过程,流动性管理策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因此,本文在巴塞尔协议Ⅲ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围绕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流动性创造影响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①从巴塞尔协议Ⅲ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视角出发,在结合资本监管的双重监管约束下考察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以存款准备金为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创造影响机理的模型,分析双重监管约束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影响机理以及两者的合成效应。通过测算净稳定资金比例指标作为流动性监管的代理指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双重监管约束下的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传导机制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最后,分银行业务以及银行类型进行异质性分析。
②从巴塞尔协议Ⅲ市场准入政策的监管改革视角出发,考虑以成本效率为中介变量,考察流动性创造新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在竞争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影响关系。首先,通过面板随机前沿(SFA)方法测算Lemer指数作为竞争度代理指标、利用异方差BC(95)模型估计方法测算成本效率;其次,通过构建压力测试情景下的PVAR模型对“成本效率一流动性创造”假说进行验证;再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SEM)模型实证检验成本效率在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后,从细分银行微观特征层面探讨机制影响的异质性。
⑧从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改革的视角出发,在信息披露监管新规下,采用DID方法考察流动性覆盖率自愿信息披露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为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探寻新的机制及路径;其次,自愿信息披露能够增加银行的透明度,同时也能反映出银行的公司治理能力,通过对自愿披露给流动性创造带来的影响研究,为提升银行公司治理能力提供新的证据;最后,为减少政策评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
④从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监管提出的新监管指标出发,从系统性层面对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及综合评价;其次,考虑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的作用机理,建立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单一方程估计(OLS)、系统估计(2SLS和3SLS)方法比较,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影响因素;最后从不同所有权银行类型以及表内外、资产负债业务类型出发,进一步对流动性创造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异质性探讨。
本文通过流动性创造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得出如下具体结论:
①本文重点考察在流动性监管和资本监管的双重约束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以及异质性分析。总体来说,紧缩的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流动性创造。从监管约束对流动性创造影响来看,金融监管约束会制约流动性创造,货币政策弱化。在资本监管或流动性监管单一约束下,会强化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的减少效果;在双重约束下,监管约束会加速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减少,货币政策效果强化。从两个监管政策的合成效应来看,两个监管政策约束的同时实施会弱化货币政策效果。不同所有制性质商业银行的实证结果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国有大型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资本监管约束会强化紧缩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减少的效果,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监管约束会弱化紧缩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减少的效果。
②成本效率对流动性创造有正向显著影响,中国“成本效率—流动性假说”得到验证。竞争通过成本效率作用于流动性创造,成本效率在竞争影响流动性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着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成本效率的提高会弱化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机制在表内外业务、金融创新方面表现出异质性。资产(含表外)业务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不同的创新模式银行受到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也不一样,金融创新程度较小的银行其对成本效率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敏感度较大,其成本效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较大。
③自愿披露的银行流动性创造有显著的降低,然而负债流动性创造比不透明银行会有显著的上升,因此,自愿披露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比不透明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强,在主动减少流动性供给的同时,增加自身的流动性来源,进一步缓解了流动性风险。因此,自愿信息披露作为市场约束体制能够很好地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填补银行监管的空缺。同时本文还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越激进的银行,较易选择透明:稳健性的、自身流动性管理能力弱的银行较易选择不透明。
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越强,面临流动性风险越小;流动性风险承担越大,向实体经济输送的流动性就越多。从业务类型来看,商业银行资产(含表外)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负债流动性创造能力越强抵御风险能力越强。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其流动性风险水平与其创造的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对流动性风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他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其风险没有显著的效应:从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创造关系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流动性螺旋特征,而其他影响均表现出流动性权衡特征。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流动性创造机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宏观方面,金融监管当局和货币政策当局应密切关注监管政策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扰动,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和协调中构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双支柱监管调控框架,以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从中观层面,提高成本效率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有效抵御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提高中国银行业效率不动摇的政策目标,是有效保障银行稳定性以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重要抓手;从微观层面,市场约束作为监管支柱之一,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重视信息披露行为,在缓解金融危机和弥补监管空白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从系统性层面,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较好反映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以及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大小,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流动性创造内化衍生流动性风险,两者彼此渗透,相互影响。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流动性创造机制,弥补该领域在宏观、中观、微观及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不足。从政策层面上为中国监管当局政策制定和差别化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证据,为中国银行体系和金融制度改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