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音乐创作中固定乐思、主题变形手法的功能与社会文化成因

来源 :星海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hk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定乐思”和“主题变形”作为处理音乐主题材料的作曲手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展衍核心乐思,使之适应标题音乐所承担的抒发感情、营造场景氛围、刻画人物性格与叙事的新举措。在标题交响曲、戏剧交响乐或交响诗中,作曲家巧妙运用这两类作曲技法,在实现音乐表意目的的同时,也通过那些具有主导意义的音乐母题及其变化、变形的逻辑贯穿,使多乐章或单乐章作品内部与整体结构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情节化张力,也为规模宏大的音乐过程的内在统一提供了保障,并由此给人一种形散而神聚的审美效应。这些作曲手法对19世纪下半叶,乃至20世纪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持续影响。本文以分析19世纪柏辽兹和李斯特具有代表性的交响音乐作品为主,就这两种手法,如何从以往仅作为结构成分而存在的非语义性主题、动机、乐思,逐渐过渡到新的状态,并承担表意功能来展开论述,重点分析19世纪固定乐思、主题变形手法的功能与社会文化成因。本文总共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从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两部作品入手,分析了固定乐思手法的运用及其音乐形态特征。第二章是从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和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入手,分析主题变形手法的运用及其音乐形态特征。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这两种手法的表现功能和结构功能,第四章是对这两种手法历史依托的追溯与社会成因的探寻。
其他文献
生理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作者结合生理学教学实践,介绍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以期在不断探索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在神经科病史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神经科临床见习阶段,应用PBL教学法对学生授课,并由学生进行评估。结果PBL教学法在培养临床思维,发挥学生
目的探索组织微阵列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收集人体心、肺、肝、胃肠等器官正常与病变配对组织,采用组织芯片仪制作组织微阵列蜡块,常规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制成
随着全球性的市场开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电信网技术正发生深刻的变革,通信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语音网上基于原电路交换的业务将逐渐转移到以分组变换和数据通信为基础
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三角函数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很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三角函数部分知识的重视,还应该积极
从建设思想教育条件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高党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思想教育素养,在党校教育辅导期间要积极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并在讲课期间将扶贫政策与部分贫困
通信光缆线路对于整个通信网络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如果线路出现故障,会让通信网络不能正常工作,对人们通信和网络公司来说都是较大的损失,所以对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有所重视。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B,CTSB)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底物法检测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各30份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