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08年5月可疑肺栓塞患者100例,其中肺栓塞组50例,非肺栓塞组50例。所有患者均留院观察、进行临床评估和D-二聚体检测,病情稳定者行下肢血管超声、螺旋CT肺血管造影。判定标准:诊断标准为2001年5月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疑肺栓塞患者通过进行3个月的随访,了解他们是否有任何关于肺栓塞和深部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表现,判定肺栓塞疑似患者肺栓塞诊断成立或排除肺栓塞。通过肺核素通气/灌注扫描(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核磁共振和超声心动图(UCG)中至少一项确定诊断。临床分类:根据中华医学会PTE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划分大面积肺栓塞与非大面积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1、体循环动脉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持续15分钟以上。除外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感染中毒症等其他原因所制血压下降。2、影像学检查显示栓塞部位≥2个肺叶或≥7个肺段。非大面积肺栓塞:不符合以上大面积肺栓塞标准的肺栓塞。结果:肺栓塞组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 ng/ml有46例,D-二聚体小于500ng/ml有4例,非肺栓塞组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ng/ml有17例,D-二聚体小于500 ng/ml有33例。肺栓塞组大面积肺栓塞组21例,非大面积肺栓塞组29例,D-二聚体含量在肺栓塞患者和非肺栓塞患者人数均有增高,其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在肺栓塞患者更多,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是筛除肺栓塞的良好指标,其医学决定性水平宜在500 ng/ml,其水平的升高对肺栓塞并不是特异的。不同年龄、性别的D—二聚体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D-二聚体在大面积肺栓塞与非大面积肺栓塞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肺栓塞诊断方面,D-二聚体敏感度较高。D-二聚体在早期抗凝或溶栓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是诊断肺栓塞的经济、快捷的有效指标,可作为排除诊断早期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对肺栓塞的早期诊治有一定的意义。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