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T1DM)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IL-17与T1DM胰岛功能的关系,为T1DM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为治疗T1DM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1型糖尿病组(A组):选取我院住院或门诊1型糖尿病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0月以内,均为2011年10月-2012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或门诊病人,符合1999年WH0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GAD抗体阳性,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倾向,需要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组(B组):26例,选取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30月以内,均为2011年10月--2012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或门诊病人,符合1999年WH0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GAD抗体阴性,无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病史。正常对照组(C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3岁,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无糖尿病家族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服用糖皮质激素及类似药物史, GAD抗体阴性,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所有受试者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BG);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空腹C肽(FC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7(IL-17)。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经对数转换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均数间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数据均数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ANOVA),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在SPSS16.0统计软件中进行。结果1. A组血清IL-17水平为29.25士6.9pg/ml,B组血清IL-17水平为22.2士4.11pg/ml,C组血清IL-17水平为18.32士3.05pg/ml,A组的IL-17显著高于正常B组(p<0.01),高于C组(p<O.01);B组的IL-17高于C组(p<0.05)。2. T1DM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HBA1c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34,p <0.01),T1DM组IL-17水平升高与C肽水平下降呈负相关(r=-0.053,p<0.01);T2DM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HBA1c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15,p <0.01), T1DM组IL-17水平升高与C肽水平下降无明显相关关系;DM患者血清中的IL-17水平与BMI,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1. IL-17与T1DM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T1DM组中IL-17水平的升高与FCP水平的下降呈负相关,与胰岛功能损害一致;DM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HBAIc有明显的正相关性,HBA1c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Th17细胞活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