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提出到2020年总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水平降低40%-45%,并且到2030年之前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的环境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节能减排工作的经历和经验都较有限。由于每个国家基本国情的不同,在选择性继承先进国家节能经验的同时,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现实制定有本国特色的减排政策,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研究方法为轴线对经济-能源-环境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提炼总结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为本研究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证层面,本文对中国2005-2012年行业维度化石能源(即煤炭、油品及天然气)以及电力消费结构、能源强度的水平及其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找到对我国能源表现较为关键的行业部门。为量化剖析我国2020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本文采用D&L乘法结构分解分析对我国2005-2012年总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别进行单期及多期分解分析。基于非竞争型进口假设,能源强度效应是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最主要的抑制因素。另一方面,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国内生产结构效应是最主要的促进因素。由于我国发电技术的不断提高,排放系数效应始终呈现微弱的抑制作用。国内最终需求结构效应在研究期内先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后转变为抑制作用。通过定量手段确定对总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较为关键的行业部门,本文分别对能源强度效应和国内生产结构效应进行广义Fisher指数归因分析。研究表明,工业能源强度变化对抑制我国碳排放强度的上升贡献最大。另一方面,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国内生产结构变化对促进我国碳排放强度的上升贡献最大。为从产业关联角度深度挖掘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本文分别对农林牧渔业及相关服务业(第一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第二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第三产业)进行I/O敏感性分析。为实现研究完备性,分别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出发,找到关键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提取对降低我国总碳排放强度起到关键作用的产业链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