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足细胞膜下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约有20-30%的膜性肾病患者最终将会发生终末期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占膜性肾病的患者比例高达70%。我国IMN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但本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很明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由于肾脏穿刺术为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征,不适于对IMN病情进行监测。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安全、快捷、有效、能动态追踪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生物学标志物。经研究血清PLA2R抗体检测不仅可以提高对IMN诊断的准确率,还有利于IMN与继发性膜性肾病相鉴别。目的:研究血清抗PLA2R抗体在IMN中的应用价值,寻找诊断疾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价药物疗效的安全、便捷、有效的无创性指标;寻找提示肾移植术后IMN复发风险的有效生化学指标。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桂林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肾脏科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的患者98例,行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计算IMN患者占肾病综合和肾小球疾病患者总人数的比例;应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收集68例患者临床资料、生化学结果、血清抗PLA2R抗体及肾脏免疫组化等指标,将IMN组(35例)与非MN组(33例)进行对照;计算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血清抗PLA2R抗体与IMN患者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追踪随访接受治疗的IMN患者41例,评估血清PLA2R抗体与病情缓解之间的相关性;随访2例肾功能进入终末期的IMN患者,监测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肾脏血供之间的关系;随访2例接受肾移植术的IMN患者,监测其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计算IMN不同病理分期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结果:本中心调查期间,IMN发病人数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64%,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2%,年龄均数为(48.94±14.48)岁;IMN组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肾组织PLA2R抗原、免疫球蛋白Ig G及其亚型Ig G1、Ig G4、补体C3的阳性沉积率均明显高于非MN组:IMN组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均数为(188.24±311.87)RU/ml,非MN组的抗体水平均数仅为(1.41±3.25)RU/ml;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诊断的灵敏度为74.3%,特异度则高达100%;IMN组肾小球PLA2R抗原沉积阳性率为88.57%,而非MN组未发现PLA2R沉积;IMN组肾小球中Ig G沉积阳性率为97.14%,非MN组为21.21%;IMN组肾小球Ig G1沉积阳性率为94.29%,非MN组为9.09%;IMN组肾小球Ig G4沉积阳性率为97.14%,非MN组为12.12%;IMN组肾小球补体C3沉积阳性率为94.29%,非MN组为48.40%。IMN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血浆白蛋白与其抗体呈负相关性,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异常水平与抗体水平则显示正相关性。动态监测接受治疗的IMN患者血清PLA2R抗体水平,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临床病情得到缓解;肾功能进入终末期的患者,随着肾功能的减退,PLA2R抗体水平也逐渐下降:两例患者血清PLA2R抗体分别为247.24 RU/ml和197.75 RU/ml,因肾功能进入终末期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其中无尿的患者,复查PLA2R抗体降至正常(0.71 RU/ml);另一例尿量正常的患者,复查血清PLA2R抗体仍然为高值(230.15RU/ml);2例肾移植前原发病为IMN的患者,肾移植后肾功能、蛋白尿正常,而PLA2R抗体水平也正常(分别为0.76 RU/ml和0.98 RU/ml);病理不同分期:II期患者血清PLA2R抗体水平比III期的明显升高,II期高达(206.08±67.78)RU/ml,而III期仅为(35.26±18.82)RU/ml,(P<0.05)。结论:血清抗PLA2R抗体为INM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可以作为IMN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标志物;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对IMN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拟定及调整方面,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上表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检测在判断肾移植术后IMN疾病复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