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阿米人是北欧著名的少数民族,也是最早生活于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民族。他们使用芬兰-乌戈尔语族的萨阿米语,目前总人数约在10-13万人之间,分布于挪威、瑞典、芬兰的北部和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的北极圈和亚北极圈地区。萨阿米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坎坷的发展演变过程。尽管他们的身世之谜依然未能完全解开,但是据学界推测,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萨阿米人的祖先就从原居住地抵达北欧,后扩展至芬兰-斯堪的纳维亚的广大内陆地区,他们生活的这片地域后人称之为“萨普米”。几千年来,萨阿米人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优势生存与繁衍。最初,他们主要以狩猎、捕鱼为生,并饲养少量的驯鹿作为负重运输的工具和捕杀野鹿的诱饵。为了生存之需,一个或几个萨阿米家庭组成了一个个“希达”组织,共同劳动、同步迁徙,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如很多北方民族一样,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论,敬畏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信仰原始萨满教,并且围绕“熊神”有一整套特殊的狩猎和祭祀仪式。16-17世纪可以说是萨阿米人民族史上的转型期,原先统一的萨阿米人由于生活地域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分化出几种类型的地域群落。其中山区萨阿米人变化显著,他们开始大规模饲养驯鹿,驯鹿业经济不仅融入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成为萨阿米人经济和文化的象征。与此同时,萨阿米人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演变速度大大加快,至19世纪,随着欧洲各国对萨普米经济的开发,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在民族关系方面,萨阿米人自古就与今北欧主体民族关系密切。伴随着主体民族在商品经济的渗透、萨阿米村组织的建立、基督教的扩张和民族多元化政策等积极因素,萨阿米人与外部世界杂居相处、相互交融,吸收了外族的先进成果,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特质,也增强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尽管如此,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基督教对萨阿米人的文化侵蚀,不能忽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在萨普米的实践,更不能忽视外族对萨普米资源的开发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任何联系的双方都是对立和统一的,这不仅体现在萨阿米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也体现于民族内部,萨阿米人的各地域群落之间既在经济上相互支持,也因为利益不均的问题滋生出一些矛盾。但是总体而言,萨阿米人是一个性格温和、和平友善的民族,是一个动态发展、多元一体的群体,他们的历史是能动鲜活而富有生机的,它与北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连,并在外部世界的渗透和冲击下,不断改变自身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等,一步步完成了从古代民族到现代民族的蜕变。本文将对萨阿米人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等问题作较为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