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鉴定临床角膜血管膜标本的上皮细胞表型,检测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Avastin等抗VEGF药物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疗效差异悬殊的可能原因,筛选角膜新生血管治疗相关的靶点因子,并通过小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6例新生血管性角膜病患者的角膜新生血管膜组织,包括一次血管膜组织19例,其中化学伤8例、热烧伤7例、爆竹炸伤3例、眼瘢痕性类天疱疮1例;二次血管膜组织7例,其中化学伤5例、热烧伤1例、Stevens-Johnson综合症1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膜中上皮细胞的表型,并与角膜和结膜上皮进行比较。应用基因表达芯片筛选血管膜中高表达的新生血管调控因子,并通过实时定量PCR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建立缝线、碱烧伤、贯通伤及接触镜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动态生长情况,检测VEGF等新生血管关键调控因子的表达变化,对临床标本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一次和二次血管膜组织的上皮细胞进行表型鉴定,发现血管膜的上皮表现为角蛋白CK3-、CK19+、P63+/-,与正常结膜上皮的表型类似。在24例临床血管膜标本中(化学伤13例、热烧伤8例、爆竹炸伤3例),筛选并验证出15个新生血管相关的关键调控因子,但均未检测到VEGF的高表达。通过对缝线、碱烧伤、贯通伤及接触镜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的检测发现,四种模型的小鼠角膜中VEGF的表达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术后早期(1-14天)VEGF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随后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通过对临床标本筛选出的15个新生血管调控因子的验证,发现其中11个因子在小鼠模型中呈现相似的表达趋势,按功能分为生长因子类(PLXDC1、TGFB2、EREG)、细胞因子及受体类(IL6、IL1β、TNFRSF12a)、蛋白酶类(MMP2、FAP)、转录及转录调节因子(NOTCH4、HEY2)和SFRP2。结论:临床新生血管性角膜病患者的角膜血管膜组织,其上皮均呈现结膜表型,但血管膜组织中血管调控关键因子的表达与结膜差异巨大,血管膜组织是一种具有结膜表型的异常炎症组织,其内血管生长的调控机制不同于结膜。临床标本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VEGF在角膜损伤后的急性期表达增高,但在慢性期无明显表达,由此提出,使用Avastin等以VEGF为靶点的药物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应在合适的时间使用。此外,通过临床标本和动物模型筛选到的11个新生血管相关调控因子可作为新的干预靶点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