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产业结构研究虽然没有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历史久远,但由于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从上个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致力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变的现象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这种方法固然使理论与实际能很好的吻合,但只是对现象的简单加工,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这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表征产业结构指标很多,但产值比重指标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中将采用产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指标,于是产值的变化便成为产业结构变迁的关键,产值增长率相对较快的部门或产业、产值比重自然会上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多数部门终将处于消费者主权的时期,所以产值主要由消费者偏好、该产业的必须消费额占收入比重等市场需求因素决定。在短期和一般长期内,消费者偏好,和该产业必须消费额占收入比重可以认为是恒量,则此时,产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的变化。本文首先依据经济控制论的原理分别建立于“长远时间内”、“短期”和“长期”的产值时间序列函数,然后得出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函数,分析产值调整的具体过程,并对库兹涅茨的结论进行了一般性的解释。从中得出结论: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应该认为市场中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导致需求结构改变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动力来源。但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产量调整,产值的变化实质上是行业内要素调整的结果,或者说是要素流动的结果。要素经济学应是产业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所以可以认为经济体内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实质上是产业间要素流动的一种外在经济表现,产业结构的演进的过程就是要素流动的过程。根本的动力是产业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直接的动力是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的变动。要素流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本文中借用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概念。笔者认为三者中,只有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才是直接的生产要素,金融资本并非是直接生产要素。金融资本是通过转化为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然后参与生产过程中。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论证了这三者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是存在形式和参与生产的方式不同。所以文中分别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和金融资本的支持因素作了逐一分析,并结合国际上其它国家的经验,得出一些启示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