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效果及其对瘤体组织VEGF、bFGF、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临床观察组:对26例年龄<3个月婴儿草霉状血管瘤采用确炎舒松-A(盐酸曲安奈德)瘤体内注射(1mg/cm2,总量不超过2mg/kg),每2~4周1次,共3~5次。实验组及对照组: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拟手术治疗的增殖期血管瘤患儿25例,年龄最小85天,最大8个月,退化期血管瘤5例,年龄均大于一周岁;其中增殖期血管瘤未用药组5例,增殖期血管瘤用药组:术前3天注射确炎舒松-A(盐酸曲安奈德)一次5例,6天5例,9天5例,二周5例;对照组:退化期血管瘤5例,不予用药。手术切除后瘤体标本立即予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 4u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用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兔抗人bFGF单克隆抗体,鼠抗人PCNA抗体做一抗,采用第二代通用型二步免疫组化法染色,根据阳性细胞数及着色深浅进行判断,用Nikon 80i免疫荧光显微镜及Nikon DIGITAL CAMERA(DXM1200F)摄像,捷达JEDA801D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软件(江苏省捷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测定每张图片的平均光密度,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结果:26例草霉状血管瘤经激素注射后1~2次充血减轻,部分患儿4~5次后瘤体变平,边缘萎缩。HE染色切片光镜下观察各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见VEGF、bFGF的表达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见于已出现血管腔的内皮细胞胞浆中和尚未出现血管腔的内皮细胞胞浆中或胞膜中,在增生期未用药组中呈棕褐色颗粒,呈强阳性表达,随着激素影响的时间的延长,一周后其表达的强度渐渐下降,染色深度渐渐变浅,阳性细胞渐渐减少,测定其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积分光密度,未用药组和术前六天组、术前九天组、术前二周和消退血管瘤作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P〈0.05 ,有统计学差异,糖皮质激素影响时间和血管瘤VEGF、bFGF的表达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VEGF为-0.5922(P<0.01),bFGF为–0.7402(P<0.01)。PCNA的表达在增生期见于血管内皮细胞核内呈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满视野可见阳性细胞,表达呈强阳性,增生期各组中光镜下无显著差异,消退期大多数细胞核被染成蓝色,少数细胞核内有少量棕黄色颗粒,PCNA表达明显减弱;测定其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积分光密度,未用药组和术前三天组、术前六天组、术前九天组及术前二周组作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P>0.05 ,无统计学意义,PCNA的表达与激素的影响时间(2周内)无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03 (P=0.1243)。结论应用确炎舒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的增生期血管瘤安全、可靠、简便的方法,其能明显下调VEGF、bFGF的表达,持续时间≧2周,对PCNA的表达2周内没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