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白蜡生产系统中,危害白蜡虫及其寄主植物的害虫隶属于4目13科28种。白蜡虫寄生蜂有14种,隶属于5科,白蜡虫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虫繁育和进行白蜡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白蜡虫寄生蜂不仅寄生于白蜡虫,而且还寄生于其它农林害虫。调查发现在中国传统白蜡虫种虫产区和白蜡产区,没有重大农林害虫发生。这一现象表明,在培育白蜡虫生产白蜡的同时,能繁殖出控制农林害虫的自然天敌。通过培育白蜡虫繁育寄生蜂,利用白蜡虫丰富的天敌资源和天敌寄生的广谱性,研究白蜡虫寄生蜂与寄主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捕捉寄主能力,探求白蜡虫寄生蜂寻找寄主的传递机制和基本规律,以期为白蜡虫寄生蜂的综合控制、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指导,一方面通过控制寄生蜂提高虫、蜡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繁育白蜡虫,培育利用寄生蜂防治农林害虫,为构建农林复合生物防治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白蜡虫寄生蜂与寄主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不仅在科学理论上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中更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论文“白蜡虫优势寄生蜂行为学特征研究”运用化学生态学原理,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密闭循环式高效吸附捕集法,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变化状况,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白蜡资源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应用基础。利用白蜡虫寄生蜂对颜色的趋性,构建了白蜡虫及其优势寄生蜂的时间--空间生态位,论述了白蜡虫3种优势寄生蜂对白蜡虫的跟随作用和寄生效能,以期为白蜡虫寄生蜂的综合评价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寄生蜂产卵器等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特征决定了寄生危害白蜡虫虫期和种群动态发生消长规律。白蜡虫寄生蜂共寄生现象明显。白蜡虫阔柄跳小蜂♀﹕♂性比10.47﹕1,其产卵包括寻找寄主、刺孔、产卵和梳理4个过程。通常每雌蜂在一个寄主内只产卵1粒,极个别产卵2粒。不同浓度的蜂蜜水等补充营养均可延长白蜡虫阔柄跳小蜂雌、雄蜂寿命。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对白蜡虫雌成虫和附有雌成虫的寄主枝条具正趋性,对蜡花产生忌避性。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对蜡被、蜡花和有虫枝条表现出强烈的趋性。通过对白蜡虫及其3种优势寄生蜂的时空生态位研究表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与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在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空间生态位上均有较大的重叠和比例相似性,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在时间、空间和时间-空间一维、二维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生态位比例相似性均比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大,说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与白蜡虫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在空间上的同域性较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在时间、空间和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上与白蜡虫有较明显的跟随现象,表明这种寄生蜂对白蜡虫的寄生作用较大,在利用时间、空间资源上占有优势。通过对白蜡虫寄生蜂对颜色的趋性与日活动规律及迁飞能力与活动范围的研究表明,白蜡虫寄生蜂对黄色有明显的趋向性,对颜色的选择性依次为黄色>蓝色>蓝绿色>绿色>白色>灰褐色>红色>黑色。白蜡虫寄生蜂主要在白蜡园寄主林中冠层与下冠层之间范围活动,与白蜡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密切相关。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里,白蜡虫寄生蜂在6﹕00~9﹕00 am有一个活动高峰期,在15﹕00~18﹕00 pm出现一个次高峰期。白蜡虫寄生蜂在晴天活动较活跃,在阴天和雨天活动较少。白蜡虫优势寄生蜂的垂直飞行能力弱于其它寄生蜂,白蜡虫寄生蜂的垂直飞行能力有限,一般不超过树梢2m,与寄生蜂本身体小而轻及风速、风向、光照等有关。白蜡虫寄生蜂有一定的水平飞行能力,迁飞距离在60m左右。通过对白蜡生产体系挥发物的采集、检测及白蜡虫寄生蜂与寄主之间的信息传递物质分析表明,白蜡虫寄主植物女贞枝条挥发物成分共检测出14种化合物,其总含量达88.29%,主要成分为烷烃类、烯烃类、羧酸类、酮类等化合物。附吊糖期白蜡虫雌成虫的女贞枝条挥发物成分共检测出15种化合物,其挥发物总含量达88.81%,与女贞枝条挥发物接近,主要成分为烷烃类、烯烃类、萜烯类、酮类等化合物。成熟白蜡虫雌成虫挥发物成分共检测出8种化合物,化合物种类明显低于女贞枝条与附吊糖期白蜡虫雌成虫的女贞枝条挥发物,但其挥发物总含量高达99.29%,明显高于女贞枝条与附吊糖期白蜡虫雌成虫的女贞枝条挥发物含量,表明成熟白蜡虫雌成虫挥发物成分较单一、稳定,主要成分为酯类、烷烃类等化合物。在田间通过不同挥发物对白蜡虫寄生蜂的引诱效果检验表明,烷烃类、醇类、羧酸类、酯类、萜烯类挥发物能不同程度地诱集白蜡虫3种优势寄生蜂及其它寄生蜂混合种群。因此,白蜡虫寄生蜂对寄主与寄主植物的挥发物具有趋性,且对0.1%浓度的混合挥发物及单物质挥发物趋性明显,表明白蜡虫寄生蜂与寄主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主要通过挥发物气味寻找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