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环境驱动力之一的印度季风,对华南特别是云南的气候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高黎贡山两侧的腾冲北海湿地和香格里拉纳帕海,其气候变化主要受印度季风影响,是我们研究印度季风的理想区域。通过腾冲北海与香格里拉纳帕海有机碳含量、δ13C、粒度、热释光等沉积指标和孢粉指标的对比,参照60 ka BP以来孟加拉湾的沉积韵律互层与δ18O记录,发现它们同与印度季风系统存在密切关联。然而由于经纬与海陆分布的差异,夏季风和冬季风对各处的影响亦有很大差别。在众多孢粉指标中,凤尾蕨、云杉、蒿属、水龙骨以及眼子菜属较灵敏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而且与其它替代性指标的对比关系很好,并且与高黎贡山东侧的香格里拉纳帕海的孢粉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印度冬夏季风的对两地影响的特性;通过两侧记录对比,可以发现高黎贡山是季风活动的重要隔离带:东侧受到印度冬季风较强烈的控制,而西侧则对印度夏季风的响应更为直接。通过海陆气候对比、远程气候对比和高分辨率气候研究,揭示出一些陆域地区不稳定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在海域存在积极响应和气候变化的遥相关性。例如,大约发生于36 ka BP-32 ka BP的强大的暖湿型气候事件在北海与纳帕海盆地的沉积序列之中反映突出,成为过去60 ka BP间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但是却缺乏海域记录的有力呼应。海陆记录对比结果表明,MIS3后期区域气候事件的控制因素来自陆地而非海洋,青藏高原在此期间的特别升温导致印度冬季风的衰退、其他大气环流型式的改变以及太阳辐照度有可能是重大气候事件形成的主因。此外,陆地地貌对于季风的降水效应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