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中华绒螯蟹的种群分布特征和生长状况以及中华绒螯蟹主要栖息地进行调查,了解了中华绒螯蟹主要生物学特征、壳宽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及雌雄蟹的生长特征;调查了中华绒螯蟹栖息地的渔业生物群聚结构特征,包括渔获物物种组成和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结构时空对比;初步评估了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适宜度。期望能为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狼山沙和新开沙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征 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狼山沙和新开沙,对中华绒螯蟹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监测,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的主要生物学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华绒螯蟹壳长变化范围为 4.39-66.69mm、壳宽变化范围为 5.14-74.46mm、体重变化范围为 0.04-168.72g;壳长平均值为 24.79±9.35mm、壳宽平均值为27.16±10.15mm、体重平均值为 12.61±14.97g;优势壳宽为 0-40mm,占总体的93.82%,优势体重为0-20g,占总体的81.23%;体重的相对增重率与壳宽的相对增长率都大于 0,总体呈现随壳宽增加,相对增长率与相对增长率降低的趋势,相对增长率变化范围为15.44-190.91%,相对增重率变化范围为8.08-44.33%;各季节雌雄比例变化范围为0.47-0.87,雄性蟹多于雌性蟹;中华绒螯蟹生长特征值b值接近3,雌雄蟹的b值差距不大,可以认为两种蟹生长速度相同。 2. 中华绒螯蟹栖息地渔业生物群聚结构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幼蟹主要栖息地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于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狼山沙和新开沙放置定制网具,分析两沙洲包括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两沙洲捕获物种共计37种,隶属于8目16科,以底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等;有水生植物站点 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Wilhm 改进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低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有水生植物站点McNaughton(Dw)指数高于无水生植物站点;聚类和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NMDS)将渔业资源群落分为三类,Ⅰ类中渔业生物种类少,Margalef指数低,Ⅱ类中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捕捞丰度及质量占绝对优势,Ⅲ类中渔业生物种类多,Shannon-Wiener指数高。研究表明狼山沙和新开沙渔业生物种类较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不稳定,有必要加强对两沙洲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修复。 3. 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适合度初步评估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适宜度状况,于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放置定制网具,获取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分布特征及6个水环境因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筛选出3个指示因子:水深、透明度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丰度,然后建立栖息地适宜度曲线,最后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结果表明:有水生植物站点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较高;浊度、透明度和水深站点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幼蟹丰度与无齿螳臂相手蟹丰度、水深极显著相关,与透明度显著相关;两沙洲有水生植物站点HSI值较高,均高于0.5,而其它站点普遍低于0.4,同时发现,中华绒螯蟹幼蟹偏好水深较浅、透明度10-20cm之间、有水生植物覆盖的水域。研究表明两沙洲适宜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发育,应加大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