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知识谱系,以各具特色的话语体系为主要标志,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划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意义诉求,最初生发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是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理论趋势。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成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道以后,越来越需要被学理化、科学化阐释以便使群众更好掌握理论,理论更好武装群众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得以设立,并获得科学化、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以极具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言说系统和学理化、规范化的学术表达系统,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话语体系。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研究,就是要着眼于学科学理基础,深入探析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过程、学科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核心话语,建构学科话语体系,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研究,以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特殊矛盾为问题导向,以提升学科话语权和学科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导向,以更好发挥本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领航”作用、进而把国家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作为价值追求。总体上,循序回答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基于什么样的要素特征理解这一学科话语体系;建构其学科话语体系的条件有哪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创新与学科建构和课程建设的关系怎样;本学科话语体系的总体结构如何;以及如何建构并创新本学科话语体系等关键理论问题。为此,正文从以下五个章节展开:第一章首先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言说系统,以及人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学术表达系统。这一话语体系由话语主体和客体、话语主题和主线、话语主流和本质等要素组成,内在蕴涵批判性、建构性与原创性相顺承;历史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支撑;政治性、学术性与人民性相适应的品性,是区别于其他理论与学科的重要话语特性。第二章梳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既有坚实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创新话语体系组成的理论根基作为前提,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话语载体、话语内容和话语思想作文化根脉;西方社会的话语分析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话语即权力理论以及话语修辞理论等作知识借鉴;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生成论、语言属性论、语言表达论、语言使命论等重要论述作思想指导,更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条件。第三章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创新与学科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历经“潜学科”到“前学科”再到“学科化”的发展阶段,在逻辑上呈现出从学说形成、学术发展到学科凝聚,从理论建设、课程应用到学科支撑的发展历程。党的理论创新话语总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优化、课程建设紧密伴随。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话语、学科学术创新话语会直接反映到学科、学术和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来,体现为学科、学术和课程内容的充实与更新。同时,学科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运用的基础和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和成效检验。第四章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总体结构。话语既成体系,就在于它具有完整的逻辑闭环结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总体结构,由一系列“细胞”话语按照特定理论逻辑结构、程序编码结构,以特定的组合形式聚合而成,包括基础性话语体系、标志性成果话语体系等部分,在时序和逻辑上呈现出译介话语形态、结合话语形态和智慧话语形态三种样态,其内在结构层次呈现出“主体—阶级”“策略—方针”“制度—原则”“理念—目标”四个由低到高、由简入繁的核心话语层,这四层核心话语逻辑完整地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的总体结构。第五章主要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按照唯物史观,所谓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绝非纯观念、纯思辨式的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演绎过程,而是在特定实践环境、特定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境遇中的话语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遵循学科成长、学术发展、话语生产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立足中国实践的自主性理论创造,增强理论自信与话语自觉,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持续用“硬实力”催生“软实力”,并探索运用科学方法,推动术语革命,提高叙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