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动芯DSP设计空间探索的仿真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f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嵌入式应用的日益复杂,对基带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需要满足一定的功耗、面积等设计约束,使得DSP的结构复杂度和设计复杂度急剧增加。设计空间探索(Design Space Exploration,DSE)方法以其科学客观和快速收敛的特点逐渐成为处理器设计的趋势,是加速特定应用向最佳结构方案转变的关键技术。然而,设计空间探索是基于实验的方法,其应用与实现依赖于一个高效可配置的仿真实验平台。因此为了高效寻找多目标平衡优化的DSP结构设计参数集合,加快设计收敛,研究并实现一个满足速度与精度要求,并支持设计空间探索功能的仿真分析平台是基带DSP研发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用意义。  本文基于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动芯DSP展开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功能正确、结构设计参数可配置、灵活高效,并能提供统计分析功能的仿真分析平台。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仿真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根据动芯DSP的体系结构特点以及设计空间探索对仿真分析平台的需求分析,采用系统级描述语言SystemC与事务级建模(Transaction Level Modeling,TLM)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参数化的仿真分析平台,主要包含动芯DSP处理器模型、存储系统模型、统计分析模型三个部分。处理器模型对动芯DSP的多发射流水线、矢量内核、专用指令集等进行了时钟精确级的功能模拟,并通过设计参数抽象,实现了各结构设计参数的可配置;存储系统模型模拟了多级存储层次,包含参数化的多路组相联Cache与Memory,并实现了Cache容量、关联度、块大小、替换策略、访问延迟等的灵活配置;统计分析模型进行了与性能功耗相关的参数定义、插桩与监测统计,最终输出能够反映DSP性能功耗的相关统计分析数据,实现设计空间探索功能。  2.平台测试评估与设计空间探索应用  通过516个指令集测试用例和FFT算法、信道编码等目标应用程序对仿真分析平台进行了全面的功能测试与性能评估,验证了其功能模拟的正确性、结构设计参数的可配置性,精确的性能统计评估输出,且仿真速度高达3.86 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Second),仿真精度误差率低于1%。最后,利用仿真分析平台进行了访存系统的设计空间探索与优化。通过一系列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对访存系统进行了设计优化,优化后的Cache命中率可达97.8%,提高了14.25%,访存系统的平均存储访问时间由原来的18.28 cycles减少至3.64 cycles,性能提升了5.02倍。同时也验证了本文设计实现的仿真分析平台能高效地进行动芯DSP设计空间探索,加快设计收敛。
其他文献
软件复用技术可有效的提高开发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在特定领域内使用软件复用技术尤为有效。本文以工程造价领域为例,利用领域分析方法对该领域进行了领域需求分析,建立行业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信息以难以想象的规模剧增,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的秘密信息量也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很自然地,各种信息加
随着云计算服务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数据存储压力持续增长。云时代的存储系统面对如此大的用户量,要求存储系统具有高性能和大容量等特点。传统的基于HDD的存储系统由于HDD本身的
无线光通信在无线高速信息传输应用上有很多优点,但其性能受大气湍流影响严重。对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数字基带传输形式和带通传输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传输信道上基带信号和带通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而言,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交通管理设施都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们目睹了软件对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影响。这一趋势与Marc Andreessen在2011年发表的著名宣言“软件正在吞噬世界”相呼应。此外,软件定义的任何东西被Gar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IT技术应用的普及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传统的按职能管理组织的企业内部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工作流程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不幸的是,依然有许多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等现代科技设备。面向儿童的编程研究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体验编程过程的机会。传统编程语言中的语法、复杂指令及大量
在现代信息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独立的系统创建之初没有统一的规划,彼此之间数据的存储环境和存储形式差异大,很难实现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随着三维图形技术的迅猛发展,三维网格被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图形和仿真中逼近三维模型。为了支持这些应用,三维网格的传输量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众多成熟的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