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胫神经小腿三头肌运动神经分支选择性麻醉阻滞,找出造成脑卒中痉挛性垂足患者的责任肌。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对患侧进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运动分支神经麻醉阻滞术,阻滞前后对肢体痉挛指标包括牵张反射评分(stretch reflex,SR)、痉挛严重程度分级Ashworth评分、踝关节活动角度(range of motion, ROM)包括休息位ROM(rest range of motion, rROM)、主动背屈ROM(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和被动背屈ROM(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足跖屈肌肌力以及下肢步行功能状态指标如10m舒适和快速步行速度、步频、3min步行距离、能量消耗指数(physical consume index, PCI)以及步长和足偏角进行观察。分别比较腓肠肌阻滞前后、比目鱼肌阻滞前后,以及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和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和差异。结果:痉挛指标SR评分、Ashworth评分、AROM和PROM在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较阻滞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SR评分、Ashworth评分、rROM、AROM和PROM在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较阻滞前均下降,p值均<0.01;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痉挛指标低于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SR评分、AROM和PROM的p值均<0.01, Ashworth评分、rROM p值均<0.05;对于足跖屈肌肌力,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较阻滞前肌力下降,p<0.01,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术后对肌力无影响,两种阻滞方法比较p<0.01;步行功能指标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较阻滞前无统计学差异,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除3min步行距离较阻滞前无差异外,其余指标均有提高,10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的p值均<0.01,10m舒适步行速度和PCI的p值均<0.05;除3min步行距离两种阻滞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指标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后均高于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后,表现为l0m舒适步行速度的p值<0.05,10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能量消耗指数PCI的p值均<0.01。患侧步长和足偏角在两种阻滞方法术后较阻滞前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比较也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腓肠肌运动分支和比目鱼肌运动分支利多卡因阻滞均能降低痉挛性足下垂患者的痉挛程度,但是比目鱼肌运动分支阻滞较之腓肠肌运动分支阻滞更能改善患者步行功能,而且不降低足跖屈肌肌力。故认为比目鱼肌是造成小腿三头肌痉挛性足下垂畸形的主要责任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