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世同堂》和《不屈的人们》同属于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成果,两部作品在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完成着各自民族抵抗意识的书写。两者独特而共通的特点在于描写的不是紧张激烈而宏大的正面战场,而是着重刻画笼罩于战争阴影下沦陷区的普通家庭,以此来观照另一个战场的残酷与坚忍、不屈与反抗,从而呈现宏大的战争主题。中国的“四世同堂”和苏联的“三代同堂”,在共同面临民族存亡的严峻时刻,在家与国的抉择之间有着不同的表现。同为战争文学作品,自然要写战争,描写战争的残酷,描写侵略者的卑鄙,描写抵抗者的顽强,描写屈从者的无奈与妥协,刻画外来侵略下本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与爱国激情,这是两部作品在主题方面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四世同堂》对中国家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处于日本侵略之下而又经历着文化变革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家四世同堂之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也正反映了那个处于战争裹挟之下而又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动荡的中国社会。而《不屈的人们》则呈现出苏联独特语境中的人性关怀,在战争高压的残酷环境之下,苏联沦陷区人民在家族式的团结不屈以御外辱的过程中,显示出继承传统而又有新的历史内涵的人性关怀。人物的价值观念方面,《四世同堂》当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家国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从一心传承血缘的家族长者至接收新思想的青年,其家国观呈现出由家而国的过渡态势,而《不屈的人们》中的家国观念在父子之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从家族领袖至青年以至孩童都保持着相当一致的家国观念,奋勇抗敌舍家卫国。两部作品在结构上宏阔且严整,具有史诗的规模与风采,时间跨度以及人物命运遭际都显示出宏大的特点。而文本的呈现策略方面,《四世同堂》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意味,对敌军占领下的北平做出了深刻而翔实的刻画,而《不屈的人们》则更富有激情,高亢昂扬的战斗气息无疑给占领区的人们以极大的抵抗信心。两位作者由于战争经验的丰富与缺失对战争残酷性的呈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一者直观再现,一者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笔者采用文本细读、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上述内容进行探究,试图分析在这些相同与相异的文本呈现背后,意识形态因素、时空地理、文化传统和作者的战争体验等诸多因素对其文本写作的影响,从而在彼此的参照中看待两国的战争文学作品,加强两国的文学与文化交流。